乡风民俗当前位置:首页 > 永靖记忆 > 乡风民俗
在炳灵寺石窟附近,位于黄河上游寺沟峡至马龙峡的黄河北岸,有一个很特别的村庄叫塔拉坪,由大坪和小坪两块十分平坦的村落组成。全村基本上一个姓氏为一个社,现有鲁、谢、罗、魏、顾、张、方、郭、杨、林10个社,人口有370多户、1700多人,主要有汉、土、藏三个民族,其中95%为汉族,但这里的风俗却与汉族大不相同,成为永靖地区的一大特色。 自古以来,这里既无塔,也无塔的文献记载。关于“塔拉坪”地名的由来,一是说“塔拉”...

2021-02-05
“花儿”为绽放在西北高原上的一朵艳丽芬芳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族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她以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震荡着千千万万人们的心灵。 “花儿”按唱词和曲调可分为“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类。河州是临...

2020-09-24
近日,《永靖非遗》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 《永靖非遗》由聂明利主编,永靖县人民政府主办,永靖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贵生为本书作序。全书47万多字,共分五个篇目,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永靖境内留存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篇通过口头传统和表述文化介绍永靖财宝神、永靖花儿、永靖小调宴席曲和永靖贤孝;第二篇传统表演艺术,展示傩舞(永靖七...

2019-06-12
关于财宝神的由来,有唱词道:“汉使苏武到番邦,猩猩洞里把身藏”,“金钟扣死小儿童,冤魂不散闹凡尘”,“汉刘王封我施财神,普天之下救众生。”诸种渊源,在北乡口碑相传。说财宝神是苏武之子。汉使苏武奉命于北番,被单于放逐北海牧羊,历一十九个春秋。于荒草野滩中栖身于猩猩洞中,并与母猩猩婚配,生下了类似人形,身上长毛,善通人意尚能说人话的男儿苏金,女儿苏玉。后苏武还朝,可怜猩猩母子一直盼望苏武还能回去,却杳...

2019-02-21
甘肃永靖有一项很重要的“程式”(规程)文化,叫“告比”。“告比”是一种方言,意即陈述内心情怀,诉说衷肠,表达感激之谓也,同时含有祝愿和希冀的意思。因此在喜宴上说的叫“说喜话”,丧仪上说的叫“禀告”,也叫“陪侍话”。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是群众最大的喜庆。在男婚女嫁的日子里,女方送亲的,送嫁妆的不下十数人,甚至数十人,一齐至新郎家赴宴,接受新郎家的盛情款待,对送亲的人称为“上亲”,宴席上对其招待特别周到...

2018-08-13
居住在永靖县西部山区的回族、东乡族、土族和部分汉族群众,在婚嫁宴席上,为了渲染喜庆花彩的宴席气氛,一般都要按传统的习惯,在女儿出嫁的头天晚上和新媳妇进门的当天晚上,要用唱歌跳舞的形式进行庆贺,当地人把歌舞称为唱“宴席曲”,把参加这一活动称为赶“宴席场”或“浪晚艺”。在几个民族的宴席曲中,最著名的是回族宴席曲。 据清代《陕甘劫余录》记载:“河州的西部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居民很复杂,风俗也不同。缠头回回...

2018-06-12
永靖秧歌文化.pdf

2018-01-05
永靖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年春节期间,正值农闲,辛苦了一年的庄稼人满怀喜悦心情,集结起来玩社火,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满,久而久之,形成习俗。 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后,凡是有闹社火习俗的地方,群众自发组织,选出会首,筹措经费,添置道具,指派身子(角色)。一般正月初二就开始亮相,与观众见面,叫“社火出窝”。第一场演出先到附近的庙院或神殿里去,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其次才在社头院落表演;再...

2017-06-07
财宝神 财宝神是北乡秧歌的主要角色,是秧歌队的司令部、先行官。扮演者多以老年人为主,中年人辅之。他们中的主唱者必是熟悉财宝神唱词及曲调的人。除固定的唱段外,财宝神扮演者还必须是通古知今、能编善唱、开口成句、落字押韵、随机应变的人。 财宝神,在北乡秧歌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神化人物,曰:财宝神;二是指财宝神演唱的词曲。 财宝神 作为神化人物的财宝神,出自“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传说财宝神是苏武的儿子,名叫...

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