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概况
概况介绍当前位置:首页 > 永靖概况 > 概况介绍

永靖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全县辖17个乡(镇)、134个村(居),总人口20.8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96万人,占总人口的14.18%;农业人口16.39万人,占总人口的78.53%

一、地理概况

永靖县隔黄河与东乡县、临夏县、积石山县相望,东北部与兰州市七里河、西固、红古区接壤,西面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10.0℃,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14.1℃,属大陆性气候,生态类型有川塬区、高寒阴湿区和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1月平均70%7月平均64%。无霜期172天,日照时数2308.2小时,冻土层川塬区43厘米,山区大于43厘米。土壤类型为黑垆土和黄麻土为主,微碱性,ph值在7.8左右。

二、历史沿革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沿河而居,繁衍生息,古称“西羌”之地。汉代分属金城郡允吾县和金城县。东晋、十六国时属河州晋兴、金城郡。西秦末并入吐谷浑。魏时属枹罕镇、河州。北周时属枹罕郡,隋时属兰州总管府河州、枹罕郡。唐代属河州安乡县、安乡郡凤林县,地入吐蕃。五代时仍属吐蕃。北宋时分属熙河路河州。南宋时先期属金,后属熙秦路、临洮府。元、明时先后分属河州路安乡县,陕西行省兰州。清代分属河州、皋兰县。民国初分属导河县、皋兰县。1928年,改导河县为临夏县。民国18年(192938日),与临夏县、皋兰县分出,在莲花堡设置永靖县,取“永远平靖”之意得名。1949823日,永靖解放,91日,永靖县人民政府随即成立。19581020日,永靖县并于临夏市。19611215日,恢复永靖县建制。19621225日,永靖县县城设于刘家峡小川。1979616日,设刘家峡镇。1985618日,设盐锅峡镇。

三、县情特点

交通条件便利。境内公路、水路、铁路齐全,国道309线、213线、109线穿境而过,兰永沿黄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县城刘家峡距省城兰州市只有1小时车程,距青海省西宁市2.5小时车程,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主要通道,处在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兰州都市1小时经济圈核心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快捷,发展潜力巨大,区位优势突出。

水电能源充沛。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建有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4座大中型水电站和白川、福川、英东3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年发电117亿度,占全省水力发电量的近30%;水域面积32万多亩,总库容60多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储量的20%,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西北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旅游资源富集。县内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为国家5A级景区,黄河三峡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有炳灵石林、恐龙足印2个国家地质公园,有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恐龙足印化石,有因建设三大水电站形成的三座高峡平湖,综合旅游资源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生态优势突出。县域自然环境独特,属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有高山、平川和台塬,是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的天然沃土,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享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称号。

文化遗产众多。永靖是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也是黄河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区,有丰富多彩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甸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迹,被列为“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歌考察采录基地”,被誉为恐龙之乡、彩陶之乡、傩文化之乡、花儿之乡、工匠之乡、水电之乡、百合之乡。

近年来,永靖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州安排部署,践行发展当先、教育优先、旅游领先、生态率先、清廉首先、创新争先工作共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永靖县成功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健康促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县和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永靖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0.51亿元,同比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18.11亿元,增长9.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5亿元,下降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8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7.3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2.6元,增长7.9%

一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大任务,赢得了“双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出击、沉着应对,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群众等各方力量主动参与,成立临时党小组119个、党员先锋队132个、志愿服务队86个,设立道路卡口5个、防疫检测点344处,全面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全县没有发生疫情。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坚持一手抓常态化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复工复产、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援企稳岗、税费减免、贴息贷款、价格临时补贴、电价补贴等优惠政策,共减税降费6189万元,减免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1846万元,落实稳岗资金524万元,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保障经济平稳发展。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856家,增加千万元纳税大户3家。

二是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现了“小康梦”。实行挂牌督战,扛牢责任,持续攻坚,投入扶贫资金8亿多元,争取到中国地震局帮扶资金665万元、东西协作资金6984万元,完成技能培训3790人,输转劳务52545人,促进消费扶贫1.1亿元,三类人口稳定达标,脱贫质量和成色全面提升,兑现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全面补齐补强“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全县适龄少年儿童全部入学,无失辍学学生,对130名村医、36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分批开展全脱产培训,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完成新增危房改造185户,投资226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源不稳定、冬季冻管等问题。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除闲置、废弃院落及残垣断壁1492处,硬化村组道路116公里、村内主巷道161公里,改造危旧墙30万平方米、农作物晾晒场2.39万平方米,完成卫生改厕4164座。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超前谋划、及早行动,全力加快10个州级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引领带动,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打造样板、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三是紧紧扭住项目建设和特色产业两大引擎,跑出了“加速度”。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危中寻机、超前作为,一方面抢抓汇集叠加的政策机遇,全方位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建设,组织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65项,总投资达到162.5亿元,完成投资23.45亿元,黄河三峡文旅、太阳岛至魏家坡道路、枣园片区改造提升、恐龙博物馆布展、太极岛生态田园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项目动工建设,金河湾风情旅游街、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王台镇蒋家铺至炳灵寺公路建成通车。主动招大商引强企,与华侨城、中铁建、中旅等3家央企初步达成了投资协议,黄河三湾旅游度假区、太极康养小镇等合作项目有望2021年年内落地实施,文旅产业发展多点开花,振奋人心。加快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认证有机产品22个、有机面积6.9万亩,建成有机百合示范基地1万亩、黄芪3.2万亩、花椒3000亩、苹果500亩、蔬菜500亩、党参400亩、金银花300亩,牛存栏2.3万头,羊存栏34.2万只,农业效益稳步提升。

四是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两大底线,提升了“幸福值”。坚持绿色发展,动工建设黄河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项目,持续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和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土炕改造4000铺,全年优良天气数达312天;完成黄河流域排口排查和溯源工作,改造废弃排污口29个;建成废旧农膜回收企业2家、回收站8个、回收网点48个,共回收利用废旧农膜4406吨,回收率达87%;完成造林绿化6.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1万株,建设绿色通道90公里,巩固发展林下经济4.9万亩,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支出民生资金24.7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4%。投资3.6亿元的黄河中学和三峡中学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完成32所中小学改扩建或维修改造,输送90名“两后生”到厦门班就读,高考一二本上线率达53%。投资1.37亿元的县中医院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改扩建乡镇卫生院5所,县乡村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运行良好,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3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897个。落实各类救助资金近亿元,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投资20多亿元,实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供暖供水等重点项目12个,滨河美丽小城更加宜居宜游宜业,广大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