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彩陶之乡 - 正文
精美绝伦“彩陶王”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1-02-08 | 浏览次数:25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1950年4月,永靖县的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瓮。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赢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被誉为中国的“彩陶王”,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彩陶王”曾多次代表国家文物精品赴国外展出。

  

马家窑彩陶王


“彩陶王”的出土颇有点传奇色彩。那是解放前夕,三坪村的群众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炳灵寺对岸的黄河沿上栖居。永靖解放后,他们又开始举家返乡。“彩陶王”的发现者戚永仁便是返乡者之一。1950年4月的一天,雨过天晴,18岁的戚永仁带着弟弟往家里搬东西。当他们行至三坪地嘴附近的一个土坎下时,忽然发现有一眼圆圆的清水,好像盛在盆里似的,在阳光下闪闪泛光。戚永仁便怀着好奇的心情,走上前去,探出双手,小心翼翼的扒去周围的泥土,一个橙黄色的高大彩陶瓮呈现在他的面前。同年,中国科学院黄河考古队甘肃分队进行文物调查时,戚永仁向国家献出了这件珍宝。这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国“彩陶王”。

积石山县彩陶广场


据鉴定,这件“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作,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瓮。瓮高46厘米,口沿有4只提耳,平口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其中花卉纹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花卉纹相近,说明马家窑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上层的花卉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带均窄。中层的旋涡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旋涡纹”因水的旋涡而定名,这是最基本的形式。广义地说,凡表示旋转的纹饰,可概名之旋涡纹。“彩陶王”一周共有4个波浪式大旋涡纹。每个大旋涡纹都围绕其中一个点旋转。马家窑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说明当时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 还有学者认为,每组旋涡纹各以同心圆为主体,尾随大弧线纹,构成后浪推前浪的卷浪式。三角空间处又补以同心圆纹。上面画变形鸟纹,鸟即凤凰,即风,以示风浪扬卷;下面画多足爬虫纹,虫即龙,用于配合凤,以示龙凤兴风作浪。 “彩陶王”是原始先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作。旋涡纹的绘制,说明先民们对于旋转运动的认识,也表明先民不断地探索旋转的原理,追求旋转的技巧。反映在生产上,就有纺轮、陶轮的使用,石磨、车辆的制造,水车、风车的发明等。由此又产生一连串哲理观念,小至一个角状物的运动,大至天象的旋转,最后构成宇宙本体的旋转,而又抽象化为“太极”,在先民的思维发展过程中曾起到极深远的影响。

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还把这件彩陶瓮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于国内外,使这一国之瑰宝大放光彩!

(文/陈焕云 /摘选自永靖史话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