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傩舞之乡 - 正文
流传于甘肃永靖的傩戏仪式调查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8-04-26 | 浏览次数:22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全国文化艺术展览


甘肃省永靖县傩舞戏,在永靖俗称“七月跳会”,这一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性,堪称戏剧舞蹈的“活化石”。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傩舞戏进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傩文化集成》,将甘肃永靖傩戏入选。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境内既有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也有文明灿烂的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和辛甸文化遗迹。在这里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地域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县内的傩舞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载体,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独具魅力的傩舞戏、傩俗、傩面,组成了富有永靖地方特色的傩文化艺术。广泛传承的傩舞戏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结晶,呈现着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多元文化显著特点。我县的七月跳会(傩舞)历史悠久,以傩仪、傩舞、傩戏为主要标志的傩文化,是数千年多种文化的积淀,是多元宗教、民俗、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等的复合文化体,至今活跃在山村的“文化空间”和被县上成立的黄河三峡艺术团搬上舞台进行传承表演,受到了省内外专家学者领导的好评和农民群众的喜爱。从我县出土文物发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这方面的祭坛和彩陶纹饰。据北魏《水经注》记载,杨塔、王台一带的小积石山岩堂之内,就有“鸿衣羽裳”的“神人”活动。据炳灵寺石窟墨书题记和明《河州志》记载,唐代就有“防秋健儿”戴着假面防御蕃人抢收麦子的事件。在《跳会禀说词》中说,“刘督都射猎,遗留了哈拉(乡傩)会事”。从流传下来的古旧面具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和明代的风格。

永靖傩舞表演


这里傩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炳灵寺附近的杨塔、王台、红泉、三塬等乡村。永靖县属原皋兰县一部分和古河州之地,是黄河古老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有丰富多彩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等古文化遗迹。汉唐时期,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南线从这里穿过,同时也是唐蕃古道和古代羌人活动的重要地区,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羌人习俗,信奉原始的巫教。据记载,羌人有“以战死为吉,病终为不祥”的尚武观念。今天,永靖山区的许多路口还留存着古老的神树,有些人家还供奉着羊头人身的家神,傩舞戏在永靖大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保存也比较完整。《续修导河县志》载:“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清康熙时汪元有诗云:“社鼓逢逢禳赛时,青旗白马二郎祠……”如今,傩文化活动主要在神庙举行:素有“上七庙,下六庙,川里还有十八庙”之称。所谓的上七庙就是指以会坛在树湾的九龙庙、车家庙、五云山庙、朱山庙、坛子庙、红泉庙、董家山庙。下六庙是会坛在三角坛的果园四庙、余宋二庙、周何二庙、焦壑庙、三角庙。“川里还有18庙”:是指黄河三峡原永靖县城莲花城驻地白塔寺川一带,因刘家峡水库蓄水被淹没,有的依山面水后靠,有的迁往永靖县三塬、岘塬、盐锅峡和临夏县北塬桥寺、先锋等乡村。每座庙里供奉着“二郎神”等神像,坐神为泥塑,游神为木刻,乘在轿子里。有些庙院还保存着古旧的面具,庙里还有“迎神旗”、木制的刀、枪、剑、戟等道具,流传着20多个传统傩舞戏节目。

傩舞队由九辖、牌头、旗手、锣鼓手等五十多人组成。两名九辖,引领各大牌头及会首祈福纳祥,九辖身着八卦衣,手握大刀,走在队形最前面;牌头、会手等头戴红缨鞑帽、身穿长袍彩服,随着九辖的方位变化而变化。参加者一般都是跳会的能手。锣鼓奏“跳舞”规定音乐。旗手的队形变化有“三回九转”、“跑大圈”、“跳方阵”等。面具(俗称脸子)有刘备、关羽、张飞、周仓、曹操、吕布、貂蝉、三眼二郎、李存孝、笑和尚、阴阳、猴、老虎、牛、马及红、绿二鬼等30多面。

永靖傩舞表演


傩舞戏,俗称“七月跳会”,表演的剧目丰富,形式多样。从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3种。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形式,有《斩貂蝉》、《方四娘》等。《斩貂禅》:角色有吕布、貂禅、关公、周仓。传说,三国时关羽投靠在曹操营下,曹操擒杀吕布后,将吕布之妻貂禅送给关羽,欲以美色笼络关羽,关羽识破曹操用心,将貂禅斩杀。整个剧目开始以关羽在周仓、关平护卫下上场,夜观兵书,想念家乡父母和荆州失散的刘备、张飞等兄弟;剧情以唱词表述,并伴奏笛子等音乐。其伴唱词:

上场来月儿正高,出门人好汉心焦,我想家者盼家者,多、多、多会者到里。

我一想起父母者年高,二想起弟兄们同胞,儿女们还小者,无、无、无人哈靠了。

我大哥云里走马,我三弟马上标枪,投顺了曹营一十八年,推车连保黄嫂,斩颜良刺过了文丑,曹孟德喜眯笑脸,给了我寿亭候的官职,我无、无、无心肠做了。

隔黄河我望见了大哥,我喊一声山高路远,我哭一声眼泪们不干,难、难、难坏了我了。

我向前看八百里平川,往后看曹操的兵山,我想变成飞鸟了飞是,飞、飞、飞不者过了。

中场里月儿正中,我的赤兔马日行千里,偃月刀万将难抵,大红袍我刀尖上斜挑,我出五关斩六将,要斩、斩、斩个蔡阳里。

下场外月儿正西,我去时滴水成冰,我来时杨柳撒青,桃杏花儿开红,照、照、照着满园里。


说吕布谁高谁低,说貂禅是董卓的前妻,叫周仓抬过来大刀,叫貂禅掌过来休书,你奸汉的贼妻,我斩、斩、腰斩个你里。

剧情中的关羽怜惜貂禅美貌,但想到貂禅曾是董卓原妾,后又嫁给吕布,念及历来英雄豪杰往往迷恋美色而身败名裂的下场时,不得不杀。关公在斩杀貂禅是洗刀、祭刀、反反复复,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心里和复杂的戏剧冲突。

戏剧型用人物之间的道白及简单唱腔展开故事,交战时用锣、鼓、钹助威。每剧演出时间较长,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主要剧目有《二郎赶祟鬼》、《五将》等。

《二郎赶祟鬼》:角色有变化三眼二郎、执牌、大小红绿鬼、大小猴、牛头马面等祟鬼。傩舞戏开场,大小红绿鬼、大小猴、牛头马面等祟鬼泛滥,乱跳乱闹,接着变化三眼二郎身着战袍,手拿麻鞭(打神鞭),腰背利剑(穿云剑)上,二郎与执牌的对战时,祟鬼无法无天,等二郎将指派的打败后,再降服祟鬼时,其他祟鬼逃之夭夭,剩下的大、中、小三鬼磕头求饶,以示降服。整个剧情欢快、热闹、喜庆,它是傩舞戏当中的开场戏,剧中的主要角色变化三眼二郎也是主要的傩神之一。

杂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插科打诨,内容幽默可笑,观之令人捧腹。主要有《笑和尚赶过雨》、《庄稼佬》等剧目。

《笑和尚赶过雨》:角色有菩萨、笑和尚。菩萨端坐莲花台上,笑和尚背一把利剑,手握麻鞭跳场一周,转向菩萨求教:何处的过雨(暴雨、冰雹)伤害庄稼和生灵?菩萨掐拨佛珠,思谋片刻,先知先觉,指点方向。笑和尚即扬起麻鞭打去。东南西北,各打一次。同时,笑和尚的装扮者,在围观人群中可“上打爷爷,下打孙子”。当地民俗认为,在这种场合,有“爷爷孙子一辈人”之说。此时场内场外玩耍起哄,观众参与性强,风趣幽默、热闹。

永靖农村的“七月跳会”剧目多达30多种,还有《杀虎将》、《东海黄公》、《木莲僧救母》、《三英斩吕布》、《处五关》、《川五将》、《五将降猴》、《五官五娘子》、《单战》、《方四娘》、《下四川》等,永靖黄河三峡艺术团在继承改编基础上,传承了《二郎赶祟鬼》、《五将》、《笑和尚赶过雨》、《庄稼佬》、《斩貂蝉》、《方四娘》等17个剧目,加强了舞台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其傩舞戏更具魅力。

     七月跳会


永靖农村七月跳会,一般在农历七月进行,一庙头的人们在大总排的领导下,请来法师,聚集起九辖会手。安顿好供神的毡房等所需用具,在东、南、西、北四处供上需请的神位,点上香灯,做好跳傩的一切准备工作。

迎神时,法师手拿姜子牙神鞭,口里默念“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驱打的邪鬼魍魉远离行……”拿着庙里的迎神旗,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到总排头家里除灾驱瘟,后到庙里请神。请神时,法师请卦,村上年轻人抬轿,出门鸣锣开道,法师走在前,神轿行在中,九辖引领牌头会手舞着傩舞器械跟在后,将神轿安放到规定地方。

献盘是每个农户献神的大馍,每个馍用面1斤许,俗称酥盘,也叫“盘馍”。全村人陆续拿来早已蒸好的3个“盘馍”,请号字盘的专人在其中的一个馍上写上一户人家户主的名字,叫“字盘”。酥盘是用刚收获的新麦面做的,2个在会期大伙分享,“字盘”要拿回家,视为驱邪之物,家里老小分吃。献盘焚香祭祀礼仪进行的同时,开始会手舞。

会手舞,又叫踩场。开始时,两位九辖领着牌头位会手跑大场、踩四门,会手不戴面具,也不化装,头戴红缨鞑帽,身穿黑袍,下着红裤,由30多人组成,每人手持一杆一丈有余的鸡毛旗帜起舞。步履矫健,迈着雄浑豪放的舞步进入会场,先在供神的帐房前礼拜,九辖舞刀,会手舞旗,队伍时开时合,队形变化多端,锣鼓阵阵。会手舞后,到神前禀说,禀辞主要说一些傩神、傩舞、傩戏的根源来历,并许诺献牲。献牲是祭礼仪式中的重要内容,是神与动物无声的沟通。因病痛灾难、求子、祈福等,祈求神的保佑,向神灵许下愿者,以大羯羊作为供品,献给福神,目的就是还愿。最后法师破羊盘,拉羊回庙宰杀,献羊头。献牲后,便是傩戏表演,开幕戏一般为《二郎神赶祟鬼》,戏情为傩神三眼二郎手执神鞭,降伏了红、绿鬼等诸多祟鬼,得胜收场。紧接着一场接一场演,有《单鬼抽肠子》、《关公斩貂禅》、《笑和尚赶雷雨》、《五将降猴》、《目连僧舅母》等20多个节目,一般演出为三天时间,第一天和第三天因有请神、迎神和送神、踩场等环节,跳的节目一般不多,五至八个,第二天除了开始时踩场外,主要就是傩戏表演,可以把第一天和第三天不跳的所有节目都可以跳,也可以重复演第一天和第三天跳的个别好的傩戏。送神归庙便是最后一天的事情,傩戏表演几场后,根据各庙实际情况确定送神回庙时间,法师请卦,起轿,会手着装手拿舞具尾随其后,等法师手拿神鞭让神轿左旋右转一阵子后送神回庙,会手跟随神轿回庙后再请卦讨吉卸装。后全体村人按户分享所献的羊肉、馍等供品。最后,按照一庙规矩,众人推选出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大总排,再将羊头交给他,便确定了来年以神庙有关的所有事情全靠他与众人商议定夺。永靖还有过年时人们喜好在大门上贴秦琼、敬德等傩符的习俗,被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传统习俗视为珍宝,在永靖许多农村较为普遍。

永靖县的傩舞戏特征突出,研究价值较高。首先它具有古典戏剧的古拙质朴的特征。上承汉唐,下启明清,至民国,到建国,数百年间传承不衰。二是具有原始民间文化的土生土长,古朴、凝重、深沉的特征。三是具有黄河文化的特征。粗犷豪迈,在迎神祭祀的宗教氛围中透出幽默乐观的民风。四是受中外及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交融,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傩舞戏集歌舞及戏剧的特征于一身,而又显得古朴生动,对于研究古典戏剧、民族民间歌舞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研究黄河中上游民俗、民族文化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活资料。挖掘、抢救、保护永靖傩舞戏这个几被湮没的民间古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对传承和弘扬中华古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戏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永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傩文化的保护开发,通过挖掘整理、编排舞剧、开展交流活动等措施,使我县傩文化艺术这一瑰宝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一是高度重视傩文化的保护。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等文件精神,将傩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永靖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永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傩舞戏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

二是将傩舞戏由“民间跳会”搬上舞台。从2000年开始,在先后举办的四届黄河三峡旅游文化艺术节和重大节庆活动上,将傩舞戏作为艺术表演类重点节目进行传承性演出。2001年春节,我县组织傩舞戏表演队首次走出永靖,赴省城兰州和临夏市汇报演出,受到省、州领导和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2005年6月,我县傩舞队代表西北地区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首次把乡傩搬上了国际舞台,并荣获“展演银奖”和“踩街活动优秀表演奖”,使这一民间艺术大放异彩、惊艳于世,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三是加大傩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我县是国列省扶的重点贫困县,但我们在傩文化的保护开发上却舍得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96万元,其中在活动组织、服饰道具配置上投资26万元,普查10万元,组建傩舞队20万元,挖掘和整理资料40万元,为抢救和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是开展民间傩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县上确定由人大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傩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并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初步将杨塔、三塬、王台、红泉四乡镇的18个村(庙)定为傩舞戏文化原生态重点保护点。同时,深入傩文化原生态保护点,挖掘和搜集有价值的民间傩文化资料,并及时归纳整理,编辑出版和制作了《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和音响制品,为传承、保护和开发傩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

五是积极筹办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为了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2007年9月16日至17日在我县黄河文化广场举办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这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文联、临夏州政府主办,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永靖县委、县政府承办。届时,举办了大型傩文化艺术展演、踩街表演、田野采风、研讨会等系列主体活动,来自省内和江西、安徽、贵州、陕西、青海等省的24支傩舞表演队参加。期间,邀请省内外傩文化专家、学者将进行傩文化开发与保护座谈。这次活动对傩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研究和开发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傩文化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的傩舞文化专家和学者与村民一起沉浸在粗犷的原生态傩舞表演中。

(文/聂明利    图/罗玉珍、任勇刚、史有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