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傩舞之乡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傩舞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8-08-13 | 浏览次数:18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在永靖,流传着一种古老、神秘,却人尽皆知的艺术形式——傩舞!



    在历史的长河中永靖傩舞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因此永靖傩舞更具研究价值。是研究黄河上游民族、民俗文化方面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也是研究古代质朴的戏剧文化的活标本。傩文化”不仅具有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傩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傩舞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本次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作为表演项目为外宾及中外游客献上了一场艺术盛宴。


    傩的历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礼》中便有关于傩舞的明文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傩舞形成于唐宋,扎根民间。其伴奏形式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器,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永靖傩舞具有古典戏剧的古拙质朴,上承汉唐,下启明清,至民国,到建国,数百年传承不衰。受黄河文化影响,粗犷豪迈,在迎神祭祀的宗教氛围中透露幽默乐观的民风。永靖傩舞大多剧目均为哑剧,一举一动全听锣鼓点和笛音指挥,武戏为锣鼓伴奏,吻戏为笛子伴奏,音乐曲调和古乐中的“宫商角徽羽”五音一样。永靖傩舞流传于许多乡村,特别是西部山区的杨塔、红泉、王台等地。有“上七庙,下六庙,川里还有十八庙”之说。上七庙是指以会坛在松树湾的九龙庙、车家庙、朱山庙、五云山庙、坛子庙、红泉庙、董家山庙。下六庙是指会坛在三角坛的果园四庙、余宋二庙、周何二庙、焦壑庙、三角庙。“川里还有十八庙”是指刘家峡水库蓄水被淹没的白塔寺川一带。

    在永靖,人们称傩舞中的面具为“脸子”,有刘备、关羽、张飞、周仓、曹操、蔡阳、吕布、貂蝉、三眼二郎、李存孝、笑和尚、阴阳、猴、老虎、牛、马及红、绿二鬼等24面。脸子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据悉,现存最古老的脸子赢属于保存在焦壑庙内的关公,相传产于明代。在文革期间,由村中热爱傩舞的有识之士将脸子藏于炳林寺山间的洞中,这才使脸子躲过了破坏,保存至今。

    永靖的跳会活动不但在本地区源远流长,同时也流传到山水相连的青海省民和县的三川地区,土族群众举办的“纳顿节”,在傩仪、傩舞、傩戏等方面与永靖的七月跳会完全一致。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永靖傩舞和贵州安顺地戏也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根据文献记载,要比贵州安顺地戏要早,保留了比安顺地戏更为原始的衣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