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傩舞戏,俗称跳会。目前主要在小积石山一带的杨塔、王台、红泉等乡村流传着。傩由来已久,《论语·乡党》说:“孔子见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可见其对傩舞的敬重。《续修导河县志》载:“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清康熙时汪元綗有诗云:“社鼓逢逢禳赛时,青旗白马二郎祠。踏歌游女知多少,齐唱迎神舞拓枝。”诗中描写的正是傩舞戏的盛况。另据明《河州志》记载和永靖民间传说:古时,永靖黄河以南地区气候凉,无夏粮。每当河北地区麦熟时,河南的吐蕃人乘天黑之机,渡河来抢收麦子。当地人便想出一个对付的办法:戴上牛头马面的面具来进行吓唬,吐蕃人见之以为是神兵天将相助,慌忙逃回南岸,再也不敢来抢收麦子了。从此,每当丰收年景,这里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唐高适有诗道:“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候。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炳灵寺石窟也有“防秋健儿”的墨书题记。这些都透露出相关的信息。
傩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是研究人类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学科的“活化石”。永靖傩舞,与现在遗存于四川、云贵地区的傩文化非常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