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 船磨 兜兜磨
太极川的水车是古城人尤一公引进并仿制的。
到1960年,黄河甘肃段水车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仅太极川河道有29部《黄(河三峡移民志》65页)。林立于黄河两岸,高大雄伟,甚是壮观,极具视角冲击力。以后电力提灌的兴起,水车逐渐消失了。 建水车,位置要选在黄河岸边适宜引水的地方,向河中延深几米后在水大流急的地方要建安放水车的基肩,顺水流用石块建成两个石墙,形成水港。石墙上横架安置车轴和转轮,固定稳妥。靠岸边安装接水托槽,与引水槽相连引入筑起的土坝,土坝要高于要浇之地,便于灌溉。 水车的建造是股份制,拥有的股份多意味着你将来浇水的时间多。水车浇水,按地合股,以股定时。那时,没有钟表,就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算。看水车的人叫“车户”,负责水车的养护与浇水的分配。车户那里有一块香盘,香盘中将香锯齿形平放,两头用香末连接点燃,浇水时间就以香燃烧的长短来定。你有多少股,浇多少时间,事先就计算好的,几柱香,香燃到划定的点,下家就立即接水。没有商量的余地。 古城村建水车河道位置不理想。原因是河水流下来冲到吃水河后,又折向罗川村。靠古城村形成了架滩,河大有水,河小无水,必须开沟引水。古城人从河庙沟(今忆江南小区门口)开始,一直到大肚子河湾(现黄河折达公路桥底),人工开挖了3里余长的水巷,用来建水车。每年的枯水期都要对水车水巷进行疏浚清淤,把滞留在水道中的泥沙、石块杂物清理出去,叫“背巷”。背巷是一份十分辛苦的活,且活量很大。出劳也是按股份分配的,出劳叫“应工”。应多少工,按照活量的大小由车户和“头脑”来分配。为了“应工”高质量,工地放有一块石头,能搬动的人要,搬不动的人不要,这“叫拔桩”。搬不动的应工者要花钱顾人,一个工3升小麦。如水巷内水量小,就需要从上游引水。引水叫做“装笼”,就是在河道水量大的地方打上木桩,里面装上石块,把水拦过来。
黄河水磨 黄河水磨也叫船磨。船磨是利用水力,在船上进行加工作业的农具。据《黄河三峡移民志》载1960年盐锅峡库区有船磨24盘。
黄河船磨有独轮磨和双轮磨两种。南宋时,陆游《栈路书事》写道:“危阁闻铃驮,湍流见硙船。”“硙”指的就是石磨。元代王祯《农书》首次较详细地描述了船磨“两船相傍,上立四楹,以茅竹为屋,各置一磨,用索揽于急水中流。船头仍斜插木板凑水,抛以铁爪,使之不横斜。水激立轮,其轮轴通长,旁拨二磨,或遇泛涨,则迁之近岸。可许移借,施之他所,又为活法磨也。庶兴利者度而用之。”这是两船两磨形式。明代描述的船磨则有改进,“一船傍两轮”的形态,双轮磨。比如明代肃王朱缙炯写的《观船磨》“一板隔深渊,双轮夹小船,势长冲急硙,水正系弧弦。波浪随消长,机关自转旋。”近代记载东乡县唐王川船磨:“大夏河上造木船泊河中,船之两舷置木轮两个,顺水流动旋转推石磨,,每日夜磨面约一千斤。” 西北地区的黄河船磨,先造一较结实的大船,上面盖成房子。船舱内正中置一具石磨,把下扇磨在船舱的骨架上固定好。将做好的水平齿轮轮圈套在上扇磨上,在事先凿好的石孔中用绳捆扎牢固。齿轮木桩长约20公分,防止在上粮食时不与人接触发生意外。船的左右两舷各开一孔,孔中插一横木轴,横木轴上置一垂直齿轮,使石磨齿轮与横杆齿轮相互咬合。齿轮比是24:20,垂直齿轮24,上扇磨平齿轮则是20,这样配比不顶齿。横杆两头置木板叶轮,半沉入河中,河流冲击叶轮,横木轴随之转动,引得齿轮旋转,带动上扇磨旋转。上磨扇中心左右两个有孔,一个是磨粮食的,一个是透麸皮的。粮食通过磨眼进入磨膛,两扇磨上从里向外都凿有放射性磨槽,磨扇转动粮食被碾压粉碎即成面粉。磨眼中插一木棍用来调节进入磨眼粮食的量,从而控制面的粗细。 船磨的制动是用绳套来制动。在木板叶轮通心横木轴的垂直齿轮中,特别安装一个最牢靠、坚固的“牙”在需停磨的情况下,用特别牢靠的绳索套住此“牙”,而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船的最坚固的地方。一“牙”被套,则叶轮即停,石磨随之停转。如需重新启动,只需从“牙”上取下绳套即可。无论制动、启动,均需谨慎操作,手脚利索,否则会伤人损坏船磨,影响正常运行。 船磨的磨盘一般是比较大的,比一般的水磨和旱磨磨盘都要大。特别是比旱磨盘要大许多。加之转速快,因而工作效率高。正常情况下,一昼夜可磨粮2.5石,最多可达3石(约合4500斤),为人力、畜力的20倍。 看磨的人叫“磨客子”是雇请来的。按磨粮食多少抽取报酬,吃住在船上。船磨一般建在水流湍急的河道,船与岸之间搭一木桥,人在上面行走十分危险,不要说背着粮食上下船了,眼睛看着就晕。这项活都由磨客子来做。背上来的是粮食,背下去的是面,踏板上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惊险。最可怕的是上游发洪水,河水上涨,漂浮物的冲撞,时时处处存在着危险。 古城村的船磨建在河庙沟夹滩黄河河道上,它的位置在罗家洞寺对面。有一盘双轮磨,两盘独轮磨。在中车附近搭有一木桥,以便磨面者通行。双轮磨属于王万太、王万海、王万英三家,上独轮属于尤庆太、柴生荣、窦昌英三家。下独轮属于李如祥、王正为、王正荣、王万秀家。运作方式股份制,持股人每人一昼夜。与磨客子课面对半分成。1962年上古城村又在刘家峡峡口现刘电厂办公楼对面河道中建了一座独轮磨。 兜兜磨、平轮磨 兜兜磨也是水磨的一种,它是建在水渠上。先在水渠上建一木房,内置一具石磨,石磨上扇固定,下扇磨中心置一木轴向下,木轴上装一平齿轮。地面栽一枣木木桩,中心凿成窝,将事先翻沙好的“串”在立轴的末端和枣木的窝中紧紧的嵌进去,“串”的形状犹如汉字“串”,上串为一铸铁铁棒,一头中心有一小窝,下串稍大些做成厚底的茶杯状,上串能套进去,中心也留一小窝,上下串的中心置十字铸铁“针桩”,使其能灵活转动。建兜兜叶轮时在二圈安装拨牙(齿轮),叶轮中心做好“袖同”,叶轮轴穿心而过,靠磨轴的一旁做一木架,在另一则砌一石墙,把做好的叶轮放于上面,将轴固定死,使叶轮能灵活转动,二圈上的拨牙(垂直齿轮)恰好与磨轴上的平齿轮相咬合。叶轮由双幅条做成,外圈中心用薄木板做成兜状。渠口对着兜兜叶轮,水流下来正好冲击到兜中,使叶轮旋转,拨牙拨动磨转动. 平轮磨 ,平轮磨也是建在水渠上,结构和兜兜磨一样。只是推动磨转动的叶轮是平置的,它是装在磨轴的下端,叶轮外圈上面斜装一圈水槽,水流冲击到水槽上推动石磨转动。木轮由柳木或榆木做成。兜兜磨占地面积小,力量大,转速快,只是建造稍麻烦些。平轮磨结构简单,易建造。但转速慢,占地面积大。 1960年,盐锅峡水库蓄水,黄河上游的水车、水磨不能运转了,政府为太极川下游修建了一级(也叫县机子)和40(抽水机的功率)两部提溉工程。利用水渠的落差古城村在水渠上建了两盘兜兜磨,两盘平轮磨。一级渠上有张家巷道十字一个,上岗子一个,40渠上有四方口一个,尕斜路一个。群众的磨面没有发生困难。 无论是天车、船磨还是兜兜磨,它们的管理都是股份形式。按地摊股,按股建(修)车、按股分水、按股分摊车户的报酬。(文:罗豆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