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遗址遗迹 - 正文
永靖县境内的长城、烽火台遗迹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7-06-07 | 浏览次数:25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北方防御,修造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永靖的秦长城遗址从永靖县盐锅峡南口开始,沿黄河南岸下至八盘峡口,经上铨、下铨、上车、下车、扶河、小寺沟村,长约12公里,断断续续,残缺不齐,保存较好的底宽四、五米,残高六、七米。1983年曾在长城内出土排水陶管数节,为这段长城断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段长城不但依赖坚固的城墙,还凭借波涛汹涌的黄河作为天然护城河,险固无比。甘肃省文物工队曾考察过此段长城遗迹,定为秦始皇时修筑。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

除古长城遗迹外,在永靖还有许多烽火台遗迹。

烽火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传递军事信息的设施。“褒姒一笑失天下”就是由烽火台引起的历史故事。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进步,通讯事业的发展,以烽火台烟火传递军事信息的方式,已失去存在的价值;但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的临夏县、永靖县一带高丘峁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宝塔状土墩,无疑是烽火台的遗迹。从临夏北塬崔家坡头的孟家墩,魏家坡根后边的朱家墩、南塬乡撒拉坡顶的南塬墩,直到黄河北岸永靖县境内的坷妥墩、青草坡岭尖的墩,一直到王坪乡,计有21座土墩。这些墩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墩与墩之间相距有十多华里,而且均位于高山峁上,互相能够瞭望。这些墩形式相近,外围是十丈见方的黄土筑成的土围子;围墙高约两丈,厚有丈许,只有一个很坚固的门户。围子中心是高过围墙一倍的土台;登到土台的顶层,可以观察到周围的一切,毫不含糊,这是为军事上需要而建成的设施。考察这些墩的建成年代,系明朝初年的边防设施。有关记载和传说表明,明朝初期洪武年代,利用各种方式和各种途径向西北移民。河州(临夏)地区境内的不少村庄的人们,祖传是明代的南京移民,据柯扬教授考察,至今习俗与南京有相似之处。当然这里也是戍边要地;至今在东乡族自治县河滩乡还留有“屯地”(军垦)的名称可以佐证。毋庸置疑,墩是由烽火台演变而来的戍边军事设施,七八百年以后的今天,它已完全失去了军事价值,只作为考古者或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也留给人们对残酷战争的回忆。(文/吴国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