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安乡古城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7-06-09 | 浏览次数:26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安乡古城,唐名,位于“州北50里”永靖县碱土川唵歌集北,此城南倚凤林山,北临黄河,西毗银川河。川地甚广,气候温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唐置安乡县,筑城于唵歌集,始称安乡城,当地人通称唵歌城或唵歌堡。城垣系土筑,南稍高于北,城堡小,占地面积170余亩,似正方形,墙宽和高各约10余米,城门二,一南一北,南城门偏西,北城门正中。古城经历岁月风雨,狼烟烽火和人为开掘,至新中国成立初,仅城垣残存,遗址可辨。其址南距唵歌集街300余米,东距泉眼村2000余米,北濒黄河,距河400余米,西为沙塄根,高约2米,似墙基之地。东城墙壁狭窄较长,基痕残缺不堪,凸凹不平。城内日渐设置村落或垦为耕地,东南角为下寺上村,偏北为潘僧建的唵歌寺,后称“清静寺”,是藏传佛教在河州的大寺之一。每当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寺院设置会坛(跳会),寺僧傩舞,除疫驱魔,祈祝四方平安。寺北为下寺村,生长着圆径六、七人合围的古榆一棵,高约30余米,参天耸立,当地居民视为神树。树周设塔驱雹,以足证唵歌集置县唵歌城的历史。1967年秋刘家峡库区截流蓄水,村民迁移,城址淹没。 安乡城置县,时断续长达800余年,县名则更迭不已。西魏置枹罕郡,河州辖枹罕、龙支(今青海境之地)、大夏、凤林四县。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剌史杨宪于河南凤林川唵歌集置凤林县。北周时枹罕郡辖枹罕、凤林、大夏三县。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分河州,于地置乌州。据《新唐书》载,贞观十一年(637年)废乌州,于唵歌集置安乡县,在州北50里,筑安乡城。据《元和郡志》载,唐开元年间,河州辖枹罕、凤林、大夏三县。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凤林县西移,“东南至州80里,更名安乡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安乡县移至凤林川唵歌集,复为凤林县,辖九乡。唐代宗广代元年(763年)河州全境为吐蕃占据,时达300余年,仍称凤林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时称安乡城。宋元符三年(1100年),知河州姚雄于寺沟峡黄河南筑关,以安乡县名赐关名为安乡关。金天会九年(1131年),河州被金占据,河州辖枹罕县,宁河县、安乡城、通会关寨、羌城寨和集庆镇等。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年),河州辖定羌、宁河、安乡三县。“安乡县在州北50里,临河”。元设河州路,辖定羌、宁河、安乡三县。明太祖洪武初年设河州,辖安乡县、宁河县。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废安乡县,六年复置,十二年复废”,故名载史册。虽朝代兴替,县名更迭,其址其城则一也。唵歌集废县后,其城称唵歌堡。《甘肃通志》卷十云:“唵歌堡在州北50里”。明嘉靖五年(1526年)知州张宗儒因河州人口骤减,将政区45里削为31里,北面唵歌川设唵歌里,治唵歌堡。岁月流逝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永靖县在唵歌集成立高级小学,地方有识之士命名为“安乡小学”,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一故居之名。


(文/杨正昌/摘选自永靖史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