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莲花城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7-06-09 | 浏览次数:39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莲花城,前名莲花堡。莲花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河州知州杨增新,征用民田三百余亩,于河州北乡碱土川东端、大夏河汇入黄河之三角地带创筑。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置喇嘛川莲花寨,明末寨址移至碱土川。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莲花渡,故以名之。位于黄河南一级台地东部,地形险隘,水陆要冲。 堡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动工,九月十五日落成,历时半载,征用民夫,弁勇七千余人,耗费白银4440余两。城垣系土筑,为正方形,周围440丈,边长110丈,面积200.2亩。墙顶垛口663个,土筑石炮台6座。城身连垛口高3丈2尺,跟宽4丈余,顶宽1丈7尺。城门二,一南一北,用砖修筑。门首顶镶嵌砖雕竖排“莲花堡”三个大字,右上书“光绪二十六年”,下署名杨增新。 莲花堡竣工之际,杨增新借兵力于堡内修建仓庫两间,仓储斗粮二千石。建军营一处,并于堡内创设爱莲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对堡垒内地基作初步计划,规划出街道4条,小巷5条,铺面近400间,庄窠300多份以及公共建设用地。至清末,堡垒内住户日增,店铺日多,已成为北乡重要的集市贸易之地。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堡又长足发展。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湟之变,进堡避难百姓近万人,城内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临夏县析置,永靖县在莲花堡建制,始称莲花城,为县之中枢。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临夏市人徐谔任县长时,毁去南门首“莲花堡”字样,镶砖雕“永靖县”三字。时人谱作的《永靖县歌》道:“永靖县城坚固并要险,北带黄河,大夏东连,五奇峰高耸,白马山抱环,山川灵秀,形势天然”。莲花城从置县至民末,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城区街容和居民住房  城内以什字为中心,建成中山街,北门街,县门街,为南北走向;东街、西街、隍庙街、北门外街,为东西走向,总长约2500米,宽约10米,有小巷6条,黄土路面,遇雨泥泞难行。居民百余户,院落180多座,店铺380间,共计房屋1129间,均系土木结构房舍。 文教卫生  爱莲小学,该校前身是爱莲书院。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府占用校址,即将学校迁于城内西北角的千军总营,人称尕营盘。 永靖县女子初级小学,成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招生10名,初设在县党部,借用其会议室授课。翌年秋新校舍在城隍街落成,占地约一亩,修教室一幢3间。时有学生20多人,三个年级,复式班教学。1949年9月并于爱莲小学。 永靖县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立,馆址占二间铺面。 永靖县立初级中学,创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首届招生35人,于当年9月3日正式开学。 卫生,1943年县城设立黑热病防治站,1945年设立种痘局。1947年9月永靖县卫生院成立,暂设于城隍庙里,院长1人,护士1人,卫生员2人,助理护士3人,司药1人,接生员2人,工人4人,共计14人。 商业贸易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城内商户达131户,从业人员近200人,营业铺面288间,形成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格局,集市贸易颇为繁华。 百货业,主营丝绸,布匹、杂货、粮烟酒、茶叶等,共47户,较大商号有“兴立成”、“同心号”、“天庆号”、“玉盛公”、“田秀丰”、“明盛昌”、“隆盛璋”、“明盛福”、“明义德”、“谦泰祥”等,每户年纳税3000元以上。 餐饮业,共16户(内含清真2户),其中饭馆11户,肉铺2户,馍铺3户。“福盛园”(人称大楼饭馆)、“四盛馆”,规模较大,内设雅座,承包宴席,政府官员和地方绅士多在此接待宾客。同时,在不同季节从临夏来的货担,熟牛肉,锅馈,甜麦子及本地熬糟、凉粉、酿皮子等小吃,走街串巷,叫卖声此起彼伏。 旅店业,共12户,其中车马店6户,均设于北门外街,规模较大的有的“万有成”,的“荣发店”,“荣盛店”及“王家店”等,每店容纳大牲畜20—30头,接待南来北往的马帮和驼队。 医药业,有“德寿堂”、“乾益堂”、“祥生堂”、“明德堂”、“生生堂”等5户。 个体手工业和作坊,共30户,其中理发、裁缝、木匠、酒坊、醋坊、豆腐坊各3户。铁匠、鞋匠各2户。银匠、绳匠、皮匠、画匠、纸货、裱匠、铸冶匠、染坊各1户。铸冶匠,人称王炉院,系半个川古城王家的后代,主要铸造寺庙用的钟、香炉和生产生活用的铁锅、火盆、铧等,工艺精湛,质优价廉,生产兴隆。 斗行业,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有较大的斗行铺19座,其中“慈生荣”、“张万里”等大商行资金雄厚,财源茂盛。后因粮筏兴起,斗行减至2户。 其他有档铺、古董铺各1户。 交通邮电  莲花城南至临夏20公里,北至王台15公里东至刘家峡30公里,道路虽是大车道,但它是临夏北大路通往兰州、西宁的水陆要冲,商旅行人,络绎于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莲花城设立邮政代办所。1934年邮政代办所改为邮寄代办所,有邮寄代理员1名,隶属临夏邮局。1936年莲花城邮寄代办所升格为永靖县三等乙级邮局。1939年,莲花城增设永靖县电报局,隶属甘肃省电报管理局,1941年后,先后将县邮局和电报局降格为邮亭和话机五等局,邮路临夏至莲花城间日班。 城隍庙宇  坐落在城内东北角,占地约4亩,是县城内最为壮观的一座建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由地方乡绅倡导,带头捐资,并组成城隍庙修建委员会,于当年动工兴建,翌年底告竣。隍庙座北向南。大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椽。殿台宽敞明亮,能容百余人。两旁有精美的砖雕对壁,12扇殿门用木雕镶嵌而成。1939年春节举行隆重的开光盛典,专请临夏秦腔戏班演戏半月,临夏和当地商贩及四乡群众,云集莲花城,敬香拜佛,热闹非凡。后国家机关单位增多,先后有气象站、永丰渠工程处、田赋处、县参议会、县卫生院等单位,借用办公。 1949年8月23日,永靖县和平解放,莲花城回到人民怀抱,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一部的军部设在莲花城。9月1日和18日永靖县人民政府和中共永靖县委员会先后成立,驻地莲花城,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主要的贸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县城旧貌换新颜,城区道路,几经修建,大有改观。街道旁除设机关单位外,商店密集,在旧有店铺的基础上新设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有农机修配,食品加工厂,面粉厂等国有企业;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站、电影放映站、邮电局等文化、通讯等设施。设县人民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基本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1958年12月20日,永靖县并入临夏市,莲花城为莲花人民公社驻地。1961年12月永靖县恢复建制,政府驻地定在刘家峡小川。1967年刘家峡库区蓄水,机关设施全部拆除搬迁。10月28日城堡被刘家峡水库淹没。 (文/史记录、杨正昌/摘选自永靖史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