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河州人吴祯尽毕生之功,撰写《郡志稿》四卷,贫居边地,无力刻稿,最后把这些书稿交给儿子河州贡生吴调元,后来吴调元携稿晋谒河州知州任官,得以付梓印刷,即传世之明嘉靖本《河州志》。当吴调元修改充实《河州志》稿时,足迹曾到炳灵寺黄河对岸桥滩这片地方。当他亲眼目睹“天下第一桥”遗迹时。心潮逐浪,诗情化作音韵,一首《天下第一桥》七言绝句脱口而来:
山峰淘浪浪淘沙,两岸青山隔水涯。
第一名桥留不住,古碑含恨卧芦花。
据《旧唐书》记载,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西嫁吐蕃时,唐中宗皇帝令当地官府征调众能工巧匠,在凤林关修架黄河桥,被称为“天下第一桥”。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兵10万攻兰、渭,唐王朝下令拆除此桥。黄河南岸桥滩磐石上仅留下“天下第一桥”的唐人题刻。至宋代,又在此处复建桥梁,北宋绍圣时,这里有桥存在。《宋史·瞎征传》中说:“瞎征以绍圣四年(1097年)正月为河西节度使……自炳灵寺渡河,至青唐四百里,道险地远,……羌若断桥墩塞隘,我虽有百万之师,仓卒不能进。”到元符二年,夏永安二年(1099年),桥及栈道都毁于西夏李乾顺。《西夏书事》:“元符二年,夏永安二年闰九月,统军多保忠,率兵助西番,围湟州不克,乾顺使保忠及达摩等三个监军兵十万助之,先断炳灵寺桥、星章峡栈道,四面急攻……”
凤林关外的“天下第一桥”饱经了历史的沧桑,唐代中期被吐蕃占领,诗人张籍吟诗叹道: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咸通初年,秦川刺史高骈击败吐蕃,取河、渭二州,略定凤林关,降虏万余人,于是便咏《寓怀》诗云:
关山万里恨难消,铁马金鞭出塞遥。
为问昔时青海畔,几人归到凤林桥。
(文/赵忠/摘选自永靖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