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凤林关和安乡关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9-02-21 | 浏览次数:24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唐宋两朝,为了巩固边塞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在寺沟峡口黄河南滨,巍峨的小积石山中设置了凤林关和安乡关。 凤林关设置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位于唵歌集逆河而上的寺沟峡内的“阎王砭”,刘家峡水库尾端、黄河南岸二坪村处。“阎王砭”高约7米的石壁上镌有清晰可辨的“凤林关”字标,字旁凿有当时修建关隘的桩眼,河边残存石块垒砌的墙垣,1958年修英雄渠时被毁。关南约4公里是凤林山,五峦俱峙,“昔有凤鸟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山下是凤林县、凤林川,北濒黄河,故以名之曰“凤林关”。《唐书》:“河州北有凤林关”。《续修导河县志》:“凤林关在县北60里寺沟峡南,遗迹尚存”。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九曰:“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诗中的“凤林”,即指凤林关。凤林关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陷于吐蕃。中唐著名诗人张籍曾到此,看到黄河之水,依旧日夜东流,而凤林关和这里的土地,已被吐蕃占据60年之久,一片荒凉萧条景象,即兴赋诗:“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诗人谴责边将辜负朝廷恩泽,不去收复失地凉州(泛指河陇地区)。凤林关遗迹今虽不存,原属永靖县安集乡三坪村的凤林村因关而得名,并延至于今。 安乡关,唐宋时在唵歌集置安乡县而得名。《一统志》载:“安乡,唐名”。《宋史·地理志》云:安乡关,“元符三年(1100年)赐名……南至河州界35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宋置安乡关”。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图标安乡关在寺沟峡口黄河南,约唵歌集即安乡古城附近。安乡关与凤林关列“一”字之形,上下相望。 凤林关和安乡关是丝绸之路陇右南线的孔道,唐宋镇守河陇地区的关防要塞。这里所经古道两条:一是狄鄯道,史称唐蕃古道,大致走向是从长安出发,越陇关,经陇西、狄道(今临洮)至河州,上北塬至凤林津过黄河,越漫天岭(又称长夷岭)经杨塔、王台、川城入青海省民和县到西宁;也可经凤林渡,东下过小川渡达兰州。唐蕃古道是唐廷和吐蕃遣使的通道,互往十分频繁,也是唐蕃双方交战的要线。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养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朝廷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过凤林关经“天下第一桥”,在炳灵寺上香拜佛后西进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拉开了唐蕃友好团结的序幕。岁月流逝了近70年后,吐蕃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以重礼厚聘公主。”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所养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西适吐蕃第四代赞普墀得祖敦。金城公主亦由这里过黄河西进。文成与金城两公主与吐蕃赞普联姻,唐蕃结成了甥舅关系,古道上“岁月往复,信使相望”。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派遣御史大夫、鸿胪卿崔琳率使团过凤林关渡凤林桥报聘吐蕃,曾刻碑铭记于灵岩寺(即炳灵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大军克凤林关,攻占河州全境,时长达三百余年。长庆三年(823年)唐穆宗命大理卿刘元鼎经凤林关到拉萨,与第八代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令约盟誓,立《汉藏和盟碑》。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至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吐蕃连年内战,殃及河湟地域,造成千里寂无人烟的景况,凤林关、县的败弊自难例外。直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河州才重归中央王朝版图。另一古道是青唐道。北宋丝绸之路逐渐由陆路向海关转移,但陆路交通仍然畅通。青唐道为当时主要通道之一。它大致渡过洮河以后,过康乐寨(今康乐县城)至河州城,上北塬至安乡城(即唵歌集),过安乡关,渡安乡浮桥,然后经王台、马营至青唐城(今西宁市)。此道渡安乡浮桥后,沿白塔寺川东下,过小川渡,也可抵兰州。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发动“熙河之役”,元世祖忽必烈授都实为招讨史,西上探黄河河源,都曾至安乡关和凤林关。


(文/杨正昌/摘选自永靖史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