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左南城和乞伏飞桥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7-06-09 | 浏览次数:23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在炳灵峡和刘家峡之间河北的白塔寺川,十六国时期有座左南城。因城址早废,它究竟在何方,鲜为人知。 清光绪年间河州进士邓隆,在他的《左南城考》中说:“左南城,晋惠帝永宁中置,属晋兴郡,当系凉州张氏所置,在河州北六十里之白塔寺川,水经所谓河水迳左南城南是也。”邓氏并未考察城在川之何方。据《水经注·河水注》中载:“漓水(今大夏河)……东至枹罕(今临夏市)入河,河水又迳左南城南。”又引《十三州志》云:“石城(今兰州西之青石关)西一百里有左南城者河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东迳赤岸(今东乡塬下红崖子)北,即河夹岸也。”接着又引《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伏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 显然,左南城在赤岸北,即红崖子河对岸干渠沟之西不远的高韩村。这是因为:其一,该村东距青石关正好140华里,与《十三州志》记载相符;其二,该村正是白塔寺川的中心开阔地带;其三,该村周围的土地,在解放初有的老农还叫左南地;其四,该村路北有古城遗址的传说;其五,该村之东不远的干渠沟就是左南渡。所以高韩村北就是十六国时期凉州张氏所置的左南城。左南城是当时左南县的县城。左南县所管辖的范围,大体就是两汉时期金城郡允吾(应劭音铅牙)县和如今的永靖(除黄河以东乡村)县的范围。 上述文献载,在赤岸北,即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伏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乍看起来,乞伏飞桥似乎在左南渡上。但按河夹岸,岸广、桥高的实情细看,绝不在这左南渡上。因为,左南渡上既无河夹岸,更不符合桥高五十丈的条件。若按《水经注》所说的特定范围,即在赤岸北即左南渡东至洮水注河(黄河谷)这15华里的河面上详察细考,可找到乞伏飞桥的桥址。距今1475年前,西秦炽磐所建的飞桥就在刘家峡上峡口,即李家塬头之下的河峡上。因为,这河峡上有河夹岸,岸广、桥高的情况,与《水经注》所载相符。正如当地老人们讲的“这河峡中有座形状如香炉的巨石耸立,俗称香炉台,台高几十丈,台大如楼顶。”1990年春,刘家峡水库水位下降,人们从李家塬头还可看见香炉台的真面目。正是由于左南城之东15华里的刘家峡上峡口,即李家塬头之下的河峡中有耸立而起的巨石——香炉台,昔日的乞伏炽磐才利用它为天然的桥墩,花了三年的功夫,修起了当时著名的黄河飞桥。 那么,这飞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修建的呢?远在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族的乞伏氏先在宛川(今榆中)后在枹罕立都,建立了西秦。黄河以西的湟中一带,就是河西鲜卑的秃发氏以廉川堡(今乐都)为都城建立的南凉。西秦和南凉,经常与附近的割据政权相互掠夺征伐。晋义熙十年(414年),西秦王炽磐乘南凉西伐乙弗(青海湖之西)之机,便举兵袭击廉川堡,灭南凉,迫使南凉王投降。南凉王被赐为左南公,后被毒死在左南城。乞伏炽磐为巩固对南凉的统治和进一步向河西发展,于晋义熙十年开始,就在赤岸之北,即左南城之东15华里的刘家峡上峡口河峡上,花了三年功夫修起了飞桥。这样西秦与新征服的南凉旧地,就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了。 隋末,从金城起兵反隋的西秦霸王薛举,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与驻守在枹罕的隋朝大将皇甫宦见阵于赤岸(见《新唐书·薛举传》),就是先夺取飞桥破隋军而乘胜攻陷枹罕的。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兵部尚书王竑(河州人)从河州领兵与冯宗一起击退来犯的孛来于红崖子川(即赤岸)(见《明史·王竑传》),夺取了飞桥,保住了河州的安宁。 乞伏氏飞桥,它与炳灵寺大寺沟门河峡上的“天下第一桥”无涉,是一座见证过永靖历史风云岁月的名桥。 (文/赵仁魁/摘选自永靖史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