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范敬宜先生,1999年12月在原《经济日报》总编辑、新华社副社长庹震的读史札记《史街背影》一书序言中写道:历史是过去的记录,新闻是现在的记录;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
已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先生之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李东东也曾多次指出:新闻工作者今天的忠实记录,就是明天共和国历史的最基础的材料。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更广泛、更真切的和百姓最接近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者的作品。 19世纪末美国《纽约太阳报》本市新闻主编约翰·B·博加特先也曾说过:“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从这个层面上说,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在“写实”,也是在“修史”,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思考者。 我庆幸自己成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我见证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深居祖国西北内陆腹地经济欠发达的永靖,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征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全面加快川塬区奔小康和东西山区脱贫致富步伐的伟大实践中,我和我的同事们满怀热忱,用心记录,共同参与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改革与发展,见证了她的生机与活力,见证了她的日新与月异。 我也深知,正是那些为改变永靖落后面貌而奋斗的永靖人的故事,才彰显出永靖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性格,才彰显出这个时代的进步。当这种进步越来越不可逆转之时,我也在履行新闻记者的职责中找到了幸福和满足。我和我的同事们为追随永靖改革与发展的创业者的足迹而行,为他们的奋斗而奋斗,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新闻工作需要天赋,但更离不开勤奋。有人这样说,战场上需要勇气,工地上需要力气,而采访写作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也有人说,记者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报刊上有名字、电视中有形象、广播里有声音,既拿工资又拿稿酬。可不入行却不知道做记者的有多辛苦,有时,一则短短的小新闻,采访的过程却充满曲折和辛酸,有受访者的不理解,有路途的颠簸,有赶稿的疲惫。我们时常在不规律、不稳定的状态下高强度地工作,风餐露宿、终日奔波和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成了我们生活的本色。记不清多少次思路不畅,峰回路又转;记不清多少次笔耕不前,柳岸花又明。也难忘,多少回乡间小道上的穿梭;也难忘,多少回艰难的采访;更难忘,多少个不眠之夜的付出,才换来一块又一块“豆腐块”。 新闻写作是一项光荣而辛苦的事业,而新闻之路是“无冕之王”光环照耀下的坎坷之路,是一条考量责任、道德的如履薄冰之路,更是一条在用信念去践行使命的神圣之路。因此,新闻记者不仅是一个记录自豪与感动,见证发展与辉煌的神圣职业,也是一个无上光荣的称谓。因为,选择了新闻,也就选择了一种责任。 新闻从业之路虽然充满了汗水和辛酸,但更多的是那一种充实,那一份快乐。因为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一次次的深入基层,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认真;一次次的随领导调研,让我们理解了什么叫责任;在无数的一次次中,让我们知道了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 “当你看得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报纸上;当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新闻记者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就是这么坚强执著,就是这么孜孜不倦,就是这么忙忙碌碌,虽然很辛苦,但我们热爱并快乐着。因为,我们是新闻记者,我们时刻奔跑在新闻报道的路上,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路奔跑,一路耕耘,便收获了一箩筐不能称其为作品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都是些豆腐块、易碎品,时过境迁,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流芳百世,可能在永靖的发展史上不会留下什么位置,但它毕竟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真实折射,是千千万万个永靖人在这个时代前进的道路上意气风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印下的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与新闻同行,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责任。做新闻记者很苦很累,但既然选择了新闻,就必须担负起这一份使命与责任。 让我们用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用手中的相机手中的笔,用我们强大的内心,去捕捉、去记录、去书写,让我们看似平凡的脚步,走得格外坚定,走得富有激情! 来源:《印象刘家峡》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