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镇风采 - 正文
撑起扶贫艳阳天
——关山乡驻村帮扶工作队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9-04-02 | 浏览次数:20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2018年3月,永靖县选派精兵强将,组建7支驻村精准脱贫帮扶工作队,每村委派1名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到关山乡开展一对一精准扶贫工作。 

一年多来,帮扶工作队肩负组织重托、群众期盼,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田间地头有他们的足迹,农家院落有他们的身影,灯下促膝谈心话生计,家长里短排忧解难。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窝里,用真心真情撑起一片扶贫艳阳天。
知事知人帮就业
为落实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帮扶工作队跑企业下车间,找亲戚托朋友,想方设法帮助“穷亲戚”在家门口就业。帮扶工作队跑遍了熟悉的几家大小企业,直到落实为止。南堡村、朱家岭村和徐家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得知抱龙山滑雪场有用工需求,在深入企业了解工人劳动强度和报酬待遇后,登门拜访企业负责人,介绍贫困户家庭生活状况,请求优先接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计所需。目前,在抱龙山滑雪场,已有58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事挣钱,扶贫干部帮我帮到点子上了”。朱家岭村的建档立卡户唐致俊开心地说道。三级残疾的他以前在外面找工作都不被接纳,如今扶贫干部在家门口帮他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对一些年龄偏大、身体弱、文化程度低的帮扶对象,乡政府改变以往单一的“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大力开发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森林防护等社会服务类扶贫就业专岗,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使其自食其力。为此,帮扶工作队“因人施帮,各尽其长”,帮助指导他们上岗就业,多渠道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目前已安置94名贫困人员上岗就业。
勠力同心拔穷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关山乡驻各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把手,树立“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的帮扶理念,下大力气解决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建设,是激发每一个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朱家岭村的帮扶工作队队长说道。他在入户工作中了解到,他们单位的一帮扶对象王里年,家中有一个正在永靖县移民中学读高二的孩子,孩子因母亲去世,父亲入赘,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日子过得艰难。驻朱家岭村第一书记沈明录联系帮扶干部经常抽时间到他家里,给他买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帮扶干部拿出自己的500元钱给他,激励他好好学习。因为帮扶人员的关心加上自身的努力,他已进入移民中学实验班前20名。“真的感谢帮扶领导们对我这个家庭的关心,是你们的帮助和鼓励,我孙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学习也好了,更听我们老两口的话了!”王里年感动不已。
真心真情化民忧
在结对帮扶中,驻村第一书记经常与建档立卡户在一起拉家常、沟通交流认亲戚,常来常往,在交往中摸清了贫困家庭的真正需求和实际困难。“既然我来到石台子村,就要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这是石台子村第一书记杨军常说的一句话。 石台子村建档立卡户何其宝三兄弟共用一个宅基地,房屋属于危房,三兄弟关系又不太好,经常发生矛盾,村上也多次做了调解,但终究没有解决“病根”。 一家人的矛盾时有发生,当杨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就开始琢磨怎样帮助这个家庭解决难题。他入户和他们商量,一次不成,两次、三四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达成协议,何其宝和其二哥共用宅基地,老三搬出去在外重修。同时,他还和乡上积极对接,给他们落实了危房改造项目。现在,在杨军和全体帮扶干部的努力下,这个家庭的矛盾得到了解决,他们也住上了安全的房子。一次在村委会开会,会议结束后,何其宝紧紧握住第一书记的手,感动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务实作风。关山乡所有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所做的一件件实事,正如春雨润物,在关山乡无声绽放,让关山乡悄然改变着模样。(通讯员:朱明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