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靖县农业农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产业支撑”这条主线,立足工作实际,不断促进群众增收、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营造了农牧干部与各民族群众心心相融、携手培育富民产业的工作局面。“目前,该局在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州、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正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该局始终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创建方案,每年筹措资金5余万元,用于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等创建活动。在创建过程中,借助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12316短信平台等,大力宣传党的基本国策、民族政策和惠农政策。通过学习教育,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义,为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因户施策育产业、强化科技提水平、股份经营提效益、狠抓质量树品牌。”该局把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深入开展“抓团结、育产业、促增收”主题活动,进一步创新扶贫模式,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做好“绣花式”扶贫,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针对山、川、塬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全县已形成东山区百合产业,川塬区蔬菜产业,西山区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和中药材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扶贫中,该局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及早行动、超前谋划。早在2014年,就实施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制定适合贫困户自身实际、含金量高的精准扶贫“项目菜单”,实现了群众“点菜”“掌勺”,政府“配菜”“买单”。去年又实施产业稳固项目和脱贫奔小康产业持续工程,梳理归纳出20种组合“套餐”,扶持建档立卡户将补助资金按照“三变”模式,入股至甘肃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享受盈利分红。据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启动实施了百合、金银花、黄芪、苹果、马铃薯、牛羊等‘六大产业’振兴工程,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保险’的四方联利机制,扩展奖补对象由贫困户向一般户延伸,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通过多轮扶持,促进了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实现了稳定增收,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13年底的24.7%增加到48%。 该局坚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进村入户工作,积极发挥单位作用,在农业种植的每个重要时节,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讲技术、讲政策、送农资、送服务,并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讲解相结合、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为贫困户科学种田、养殖提供科技支撑,深得群众欢迎。同时,积极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广应用百合种球组培繁育、牛细管冻配、鱼菜共生、航天育种等技术和品种,并制定印发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22项,有机技术规程12项。去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1期,培训贫困农民5898人(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00名,“一户一个明白人”科技培训1500人(次)。 为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该局按照“新建培育一批”“转型改制一批”“淘汰注销一批”的方式,整治规范合作社运营,重点扶持新建合作社发展“党建+合作社”模式,在全县居住人口超过50户的124村扶持发展“党建+合作社”124家,做到6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合作社对应农民建基地,企业对接合作社开拓市场,形成利益联结、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服务带动能力水平。并引导扶持甘肃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展认证番茄、百合、苹果、黄芪、肉羊等有机农产品,成功创建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记者:刘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