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永靖要闻 - 正文
小产业精准到户 大企业龙头带动——永靖县三管齐下构建产业扶贫新格局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8-08-06 | 浏览次数:7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近年来,永靖县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治本之策,做精做好“产业精准到户助农持续增收与龙头企业带动壮大产业规模”这“一大一小”两篇文章,下大力气破除发展瓶颈和体制弊端,多轮覆盖实施到户产业,多措并举壮大龙头企业,全民参与激发内生动力,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多轮次到户扶持,培育千家万户“小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及早行动、超前谋划,从2015年开始先后启动实施3轮次万元产业到户扶持项目,累计扶持资金达2.38亿元,产业方面到户扶持资金占全县扶贫资金总额的31%,其中最多的户达3.6万元,有效增强了群众内生动力。2015—2016年实施了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项目,精心制定了涵盖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等方面的20项精准扶贫“项目菜单”,既可一户一业,也可一户多业,选择种植业5885户、养殖业6220户,实现了10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2017年,在对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项目效益评估总结的基础上,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政府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投资5122万元,在东西山区11个乡镇启动实施新一轮1万元产业提升工程,建档立卡户政府补助6000元、自筹4000元,非建档立卡户政府补助5000元、自筹5000元,大力发展百合种植和牛驴养殖,完成良种百合种植8444亩,引进良种牛(驴)4989头,持续增强发展后劲。2018年,对4197户所有未脱贫户(政策兜底户除外)实施了2万元产业稳固项目,发展种植1.8万亩,其中百合1065亩、黄芪1650亩、饲用玉米1.5万亩,养殖21463头(只),其中基础母牛2325头,羊15350只。通过三轮到户扶持,使小田地、小养殖等小产业形成造血功能,稳定增加了群众收入。2014年底至2018年上半年,全县百合留床面积由3.8万亩增加到5.1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由16.7万亩增加到17.4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18.9元增加到6152.5元,贫困人口由4.4万人减少到2.12万人。 二是全方位龙头带动,做大县属国有“大蛋糕”。2016年,积极盘活涉农部门分散闲置的土地、林地、设备等资源资产,整体打包评估作价,整合成优质资产,组建成立了县属国有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集团通过采取“虚拟配股、按股分红”的办法,把注册资本的70%按每股3万元的股权配享给全县3.8万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每户配享2股,一般户每户配享1股,让广大农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使“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解决了产业发展“谁来带动”的问题。去年,按每股10元向农户发放了红利。今年继续扩大规模,计划繁育百合脱毒种球120万粒,真空包装百合100万斤,繁育脱毒马铃薯原原种400万粒、原种300万斤,年实现收入375万元。扎实开展东西扶贫协作,由厦门市翔安区翔发集团、投资集团各出资500万元,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出资1083万元,组建成立县属黄河农谷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围绕产业扶贫,重点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优质苗木繁育、饲草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针对去年秋季百合市场价格偏低、“销售难”问题突出的实际,集团利用现有冷链库,在陈井镇、徐顶乡设立百合收购点,以每斤高于市场价格1元的标准,收购成品百合12万公斤,拉动百合价格整体上升,保证种植户增产增收,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步伐。仅此一项,种植户户均收入6000元,共有214户农户受益,其中贫困户124户。通过组建县属国有企业,把企业大产业与千家万户小产业相结合,把企业的技术、市场、资金与农户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连为一体,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链上的直接受益者,持续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三是创新性党建引领,全民共建村级“小实体”。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积极探索“党建+”发展模式,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农业产业的经济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以村党支部为主体,以全民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通过合作社使农民变社民,社民变股民。今年,在全县125个村(居住人口超过50户的所有村)扶持发展组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全民参股,每个农户按100元入股,县财政配享200元的股份。目前,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2个,先期在67个贫困村各注资10万元。同时,持续加大后期扶持力度,财政投入资金的70%全部折股量化到社员,剩余30%作为集体股金产生效益,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和村级经济空壳问题,把村集体经济牢牢掌握在党支部手中,把农户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一切工作归支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