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
五年来,永靖县以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全面加快以刘家峡、盐锅峡库区为重点的景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继建成了黄河水电博览园、抱龙山凤凰岭滑雪场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冬滑雪、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黄河三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先期重点打造的8个大景区之一,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抱龙山凤凰岭滑雪场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州上大力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战略目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及旅游大景区建设重大机遇,借助承办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契机,以国家级标准定位黄河三峡旅游,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实施了南滨河路景观带、街景亮化、城市阳台工程、黄河夜游等项目。
兰永沿黄河快速通道
长达3.8公里的县城滨河南路景观带季季有花、步步有景,成为市民及外地游客赏花观景的又一热点;黄河太极岛段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后让太极岛景区完成华丽蜕变,以崭新面貌向游客开放;特别是作为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主场馆的黄河明珠国际酒店和黄河三峡自驾游房车基地在太极岛景区的建成投入使用,为永靖县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大关目标,实现黄河三峡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础设施,不仅收获了游客的频频点赞,也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收入的“井喷式”增长。
壮大特色富民产业
以打造古典建筑旗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为传承发展传统木雕、砖雕、石雕等民族工艺,推动企业完善管理体制,增强核心竞争力,组建成立了国有控股甘肃古典建设集团,实现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新组建的集团公司牢固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合理摆布企业资源,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努力打造甘肃古建品牌,实现了管理提升、品牌提升、业绩提升的目标,申报的“古建筑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合资源,组建了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和甘肃黄河三峡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将县域旅游资源纳入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统一管理,为旅游开发搭建了投融资平台。由公司实施的永靖沿黄太极岛段湿地修复与综合治理、太极大桥工程、滨河南路景观工程、太极岛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为提升永靖县全域旅游水平奠定了基础。仅在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达7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3亿元,旅游业在促进增长、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增收富民、激发活力、扩大开放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牵引力和支撑力。
按照“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思路,整合农牧、农机、林业、水保等部门涉农国有资产,组建成立了县属国有刘家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国有龙头企业(民营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以旱作农业、绿色蔬菜、草食畜牧业、中药材、百合为主的富民产业,设施蔬菜、苹果、草莓、百合等绿色农产品给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扮靓滨河美丽小城
超前规划,着眼完善县城路网,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川北后山上线路拓宽改造、城区过街天桥、金河湾黄河大桥、中环路、滨河南路、县城至三塬二级公路、太极中路、太极南路、川南道路、北滨河路改造十大城市道路骨干工程,县城形成了内环、中环、外环相配套,进出分离、便捷高效的城区路网结构。
围绕县城老城区服务功能不完善、道路通行压力大、老旧建筑问题多的难题,实施了总投资近11亿元的永靖县鸿瑞名都广场、刘家峡太极大桥和北滨河路人行步道改造三大重点建设项目,使鸿瑞名都广场成为老城区集商业、住宅、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地标性建筑和综合商业中心,全面提升滨河小城的城市品位,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建成的县城至三塬二级公路
依托国家加快解决水库移民特殊困难问题的政策契机,按照建成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环境良好的城乡统筹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地的目标,在县城以北区域规划建设总投资1.93亿元的城北新区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土地开发、道路、水利、田间渠系、电力、人饮、住宅等工程,规划搬迁安置西部山区9个乡镇的1117户贫困移民,让山区的贫困群众既当农民又当市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彻底摆脱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