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山旮旯有了新变化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7-07-20 | 浏览次数:14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面山经济林郁郁葱葱,新修的通社道路宽敞而平整……如今,脱贫路上日新月异的徐顶,有着广大干部群众誓要消灭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决心和信心,承载着徐顶乡人民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梦想。

徐顶乡作为永靖县干旱山区乡镇之一,共有贫困村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62户、贫困人口1711人,贫困覆盖面达42.5%。精准扶贫让该乡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2015、2016年度共脱贫266户、1004人,贫困面由建档立卡初期的42.5%下降至17.1%。。


公开晒家底,精准识别贫困户


“田有元,四口人,因病致贫,扶贫措施: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给徐顶乡老田家的生活带来转机的,就是这本精准扶贫三本账。

摸清穷底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自精准扶贫战役在徐顶乡全面打响以来,全乡就把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看作是决定扶贫成败的关键,在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上,下了大力气。

乡域内贫困面大和贫困程度高,到底扶持谁?该乡扶贫工作站负责人介绍说:相关部门一一甄别贫困户是否有楼房、汽车、营业执照等,把扶贫对象情况摸清,通过实地察看村民住房好不好、收入稳不稳、劳动力强不强、负担重不重、积累多不多和交通畅不畅等条件,将贫困户划档定级,分年度帮扶脱贫。同时,积极开展“三进三看三掌握”行动(即:一进脱贫户,看生产生活状况,掌握到户项目效益发挥情况。二进未脱贫户,看影响脱贫的主要原因,掌握扶持项目进展情况。三进非贫困户,看未纳入原因,掌握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持续跟进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


夯基础,改善条件暖民心


如何让底子薄的贫困村彻底拔除“穷根”?乡上多举措夯实发展基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仅2016年一年,在脱贫村徐家沟就先后投资102万元完成了韩家山至豆地湾、村委会至豆地湾、搬迁点巷道共计2.6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投资32万元翻建了村级办公场所,修建乡村舞台1处,硬化场地面积864平方米;投资3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4.5亩的百合交易市场,搭设钢架大棚300平方米,修建管理用房3间;投资49万元修建了百合冷库,百合加工中心也即将动工建设,该项目一旦建成,将有效延伸全乡百合产业链条,将徐顶乡打造成为东部山区百合深加工基地;在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环境整治行动,美化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清扫处理了垃圾死角,修建垃圾填埋场1处,垃圾处理池1座,发放垃圾桶112个,栽植行道树1500余株,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积极落实“一辆垃圾清运车、一名专职清运人员、一处垃圾填埋场、一元钱环境卫生管理费、一支环境卫生管理队伍”的“五个一”农村环境治理模式,逐步实现了环境卫生维护长效机制。

通过一系列到村到户项目的实施,徐家沟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脱贫成效明显。谁也难以相信,两年前,徐家沟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村容村貌很差,村头垃圾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院落零乱不堪,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短短的两年时间,就让这个山区小村庄旧貌换新颜。


按方抓药,群众说了算


在精准扶贫入户调查过程中,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及第一书记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找“病因”,分门别类开“药方”。徐立龙,47岁,全家4口人,家里有10亩耕地,每年主要种植玉米。一年下来,也就刚够维持生活。再加上妻子看病吃药钱,两个儿子的学费、生活费,一家人生活过得很紧巴。

徐立龙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后,帮扶干部为他量身定制了百合种植技术培训,实施了1万元财政专项到户项目,还帮他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贴息贷款,种了一辈子玉米的老徐学起百合种植技术也不含糊,去年拿出两亩地种百合就增收了8000余元,同时村里将他纳入医疗救助贫困户,享受健康扶贫政策。“收入提高了,住院治病也花不了多少钱了,要是没有精准扶贫,我这一辈子可能都抬不起头来!”徐立龙告诉笔者。

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的徐顶乡举不胜举。“让群众说了算、按群众意愿办。”该乡精准扶贫工作中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逐一跟踪进行大病报销、临时医疗救助;对缺技术的贫困户,加强技能、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对缺发展资金的,审核发放免抵押、免担保、全贴息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做到了政策落实和帮扶措施的无缝对接,帮扶措施与贫困户和家庭成员具体状况的无缝对接。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乡累计发放1万元财政专项到户项目453万元,扶持发展百合1000余亩;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36户1993.55万元,其中发展型贷款143户568万元,带动型贷款293户1425.55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的困难。


脱贫先安居,旧貌换新颜


70多岁的唐大爷是徐顶乡国庆村人,他的两间土房已经住了30年了,每逢恶劣天气村上都得组织人去给他维修房子,自从有了五保户建房项目,去劝他盖新房的人是一拨又一拨。“我都黄土埋脖的人了,盖新房子太麻烦了,我也没钱垫地基、装修,每天能吃饱就行了。”劝说他的人就这样被他给挡了回来。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包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几乎天天去动员唐大爷。从时常送点生活用品,到帮唐大爷修家用电器,一点点建立起了感情。“我没儿没女, 这段时间你们就像亲生子女一样照顾我,你们说让我住新房子安全又保暖,那我就听你们的话盖新房子。”唐大爷终于同意盖新房了。村上帮忙找车拉土垫地基,房子建成后又帮忙粉刷墙壁吊顶。经过大家的努力,唐大爷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2016年,全乡共完成旧房改造32户,五保户建房17户,改造完成率100%,实施易地搬迁21户,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支撑,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只有帮助贫困户明确产业、培育产业、提升产业,才能早日实现村民的脱贫致富梦。一直以来,徐顶乡百合种植都受困于产业链条短等发展短板,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徐顶乡大力争取帮扶资金,开始在百合产业上做文章。在产业培育上,大力实施1万元财政专项到户项目,扶持发展百合1000余亩,扩大了百合种植规模,探索种植黑枸杞12亩,养殖肉驴38头,拟在全乡范围内进行推广。2016年投资3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4.5亩的百合交易市场,搭设钢架大棚300平方米,修建管理用房3间;投资49万元修建了百合冷库,百合加工中心也即将动工建设,该项目一旦建成,将有效延伸百合产业链条,将徐顶乡打造成为东部山区百合深加工基地,同时,乡上多方接洽,积极与兰州地区百合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探索“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乡上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大力探索发展新型产业,在国家地震局和省地震局的大力帮扶下,投资60万元实施了三联村面山经济林建设项目,修建抽水机房1座,蓄水池2个,架设输水管道2800余米,栽植苞谷杏、啤特果、榆叶梅等各类经济苗木3000余株,占地面积260余亩。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宽百合销售渠道,仅去年10月份,三联村新媒体百合销售收入达3万余元,“啥心没操,啥劲没费,坐在炕头等着分钱,你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嘛,我们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啊!”领到销售款的唐仲元激动地说。

一项项措施的推动,一个个典型示范的感召,使全乡乡容乡貌、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素质都得到了明显转变。现在的徐顶乡,到处呈现出的是不断发展的喜人局面,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去。(党陆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