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永靖县抓主抓重精准定向施策全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7-03-13 | 浏览次数:15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近年来,永靖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州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七个一批”和“1+17”精准扶贫方案为统揽,坚定不移走“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谋加工利、挣劳务钱、往好处搬”的六条扶贫开发路子,坚持吃透政策与尊重实际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典型带动相结合、统筹全局与精准施策相结合,精心实施以项目到村改善发展条件、产业到户增加群众收入、帮扶到人确保扶贫实效为主的精准扶贫系列“组合拳”,举全县之力切实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经过省、州、县验收核实认定,2016年度全县1756户、7056人达到了脱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从4.4万人减少到2.1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面由2013年底的27.26%下降到13.29%。

2017年1月19至20日,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组正式进驻我县,先后深入4个乡镇、3个贫困村和1个非贫困村,抽取了136个样本户和4名村干部开展了问卷调查,重点围绕精准识别准确率、精准退出准确率和帮扶工作满意度(两率一度),对我县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估检查。在省州的精心指导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永靖县顺利通过评估检查,全县扶贫成效得到了评估组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七个方面:

一是坚持公平公正,精准确定扶贫对象。把建档立卡作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识别程序,突出入户调查、分析甄别、评议公示、动态管理四个关键环节,真正做到了规范操作、阳光透明、民主监督。全覆盖调查摸底。组织省、州、县、乡、村6000多名帮扶干部,对全县所有农户开展贫困现状调查,摸家底、查贫因、听诉求,全方位了解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全面收集扶贫开发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料。多轮次分析甄别。对基础信息数据组织人员进行认真分析和甄别,坚持“四优先、七不准”的原则精准识别贫困户(低保户、残困户、因学因病因灾致贫的、计生“两户”贫困户优先纳入,对子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担任村两委干部的、拥有商品房或家庭小轿车的、拥有注册资金3万元以上经营性实业的、脱离户籍地1年以上且长期居家在外的、不赡养父母和不抚养子女的、参赌吸毒的不准纳入),做到了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批。严格按照贫困精准识别标准,依照个人申请、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县乡村三级审核公示、发布公告确认5道程序,经过4轮反复甄别审核,最终识别出11237户、4.4万贫困对象。动态化精细管理。全面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县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组织开展贫困退出核查和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行动,采取“算、看、查、问、听”相结合的办法,对扶贫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动态调整,重新核定纳入1591人,清理退出不符合条件的1020人,实现了贫困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数据真实可靠。2016年3月份,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期间,广西、四川、青海、河南、宁夏等省区考察观摩团到永靖县进行了观摩。

二是坚持建管并举,全面改善基础面貌。按照“巷道水泥化、民居砖混(砖木)化、村庄园林化、环境整洁化”的要求,融合推进基础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实施基础改善工程。全长49公里的西山公路完成路基工程,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260公里,硬化巷道近1000公里,川塬区90%、山区70%的村社巷道实现了自主的、低标准的水泥硬化。先后完成东部山区、西部山区、三塬、盐锅峡和县城五大饮水安全工程,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全县适宜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90%。结合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全面实施,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近10万亩。加快农村动力电农网升级,实现了动力电贫困村全覆盖。实施群众安居工程。大幅提高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对全面改造的建档立卡户由1.15万元提高到3万元,对修缮加固的提高到1.7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814户,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比例达到85%以上。把易地搬迁作为“除穷根”的最有效措施,坚持跨乡镇搬迁、乡镇内搬迁和城镇搬迁相结合,建成易地扶贫搬迁点26个,搬迁东西山区贫困群众3200户、1.7万人。动工实施城北新区开发项目,计划搬迁安置群众1022户、4203人。实施环境美化工程。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千村美丽和万村整洁示范村建设,大力开展以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清理清运、庄院绿化美化亮化、“三清五改”为重点的集中整治行动,制定出台《永靖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县财政每年将村级垃圾处理经费列入预算,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增收产业。针对山川塬不同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宜富民产业,助推群众持续增收。东山区大力发展百合产业,百合留床面积达4.7万亩,年均出售百合1.6万吨,总产值达4.2亿元,户均纯收入3.5万元以上,百合已成为东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西山区大力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脱毒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旱作农业,实现适宜区全覆盖,连续多年喜获丰收。依托旱作农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建成规模养殖场173个,新修和改造暖棚2162座,羊存栏达到42.9万只,实现养殖收入2.73亿元。川塬区依托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农业工程),大力培育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以苹果、花椒、核桃、红枣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业,以休闲观光和农趣体验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业,使更多的农民变“菜农”、“果农”,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已建成三塬、岘塬、盐锅峡3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5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各类蔬菜22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

四是坚持多源共济,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围绕精准扶贫“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多方筹集资金,切实为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强化资金整合。坚持“渠道不变、充分授权、县抓落实、权责匹配”的原则,将扶贫专项资金和部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共整合各类资金3.09亿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9986万元、部门涉农资金2.09亿元,全部用于贫困村改善基础和发展产业。强化金融扶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对9174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57亿元(其中发展性贷款4183户、2.08亿元,带动型贷款4991户、2.49亿元),对3154户贫困户发放互助金借款6746万元,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加大商业贷款支持力度,全县各商业银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34.41亿元。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贷款户购买贷款保证保险,有效防范和降低了贷款风险。强化社会帮扶。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动员永靖县三峡天然气公司、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所属分公司等15家企业,结对帮扶6个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6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0万元。进一步加强与天津市、厦门市翔安区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落实帮扶资金2064.1万元,全部用于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坚持探索创新,切实增强扶贫实效。紧紧围绕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这个中心,结合县情民情和贫困现状,着力在发展产业、助农增收、破解难题、强化管理上谋创新、求突破、提水平,力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产业到户促增收。按照扶持一户、增收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根据不同的贫困现状和群众意愿,研究制定了《永靖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户扶持项目菜单》,涵盖了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等方面的20多项扶持项目,供贫困户自主选择,实现了群众“点菜、掌勺”,政府“配菜、买单”。菜单选定后,每户落实1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乡镇和帮扶干部全程监督指导项目实施,确保资金真正用于贫困户发展壮大增收产业,财政扶贫资金的“酵母”作用有效发挥,也使各级帮扶干部开展工作有了抓手,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催化剂”和真帮实扶的“支撑点”。3年来,共为全县10117户贫困户落实产业到户资金1.0117亿元。龙头带动增后劲。着眼有效破解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低、群众增收致富难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成立县属国有刘家峡农业集团,通过“国有龙头企业(民营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结构调整、品牌再塑和渠道构建步伐,不断提升农、林、牧、渔等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群众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实现稳产增收。同时,按照“虚配股权、按股分红”的思路,群众从企业发展中分享红利、领取红包,确保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后不返贫。微信互动提效能。充分发挥新媒体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创建永靖县“一号工程”微信群,将省、州扶贫主管部门领导,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扶贫工作站站长、扶贫专干、驻村工作队长,以及“1+17”方案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干部等200余人加入其中,确定专人维护管理,各级扶贫干部通过微信群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形式探讨经验做法、交流工作心得、提出意见建议,实现了各层级、各方面的全天候、无障碍、零距离沟通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是坚持普惠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把“共享发展”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全面提升教、卫、文、就、保等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偏远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覆盖。开展教育提质行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投资1.07亿元,对永靖三中、川北小学等12所中小学进行改扩建,新建乡村幼儿园22所,总投资5800万元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动员社会各界捐资3000多万元成立教育发展促进会,营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培训劳动力2.14万人,输转劳务4.9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56亿元。加快健康永靖行动。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妇保站业务楼、四局医院门诊楼等项目,动工建设王台、刘家峡镇中心卫生院和盐锅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7.86%。积极推动公立医院综合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巩固和扩大分级诊疗成果,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加快乡村文体广场建设,完成106个“一村一场”全民健身场所,鼓励发展电影院、周末大舞台等文化事业,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公平公正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完成城乡低保、五保、养老、医保提标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6%、96.5%,实现困难弱势群体政府兜底脱贫。

七是坚持党政主导,凝聚扶贫攻坚合力。认真履行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党政“一把手”抓“一号工程”的政治责任,咬定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核心目标,扎实推进双联行动、驻村帮扶、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形成了上下齐抓、多元联动、聚力攻坚的强大合力。抓责任落实,强化组织保障。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和五年脱贫规划,成立了永靖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了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分别与各乡镇、有关部门及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脱贫目标、脱贫时序、职责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衔接的责任体系。抓双联帮扶,密切干群关系。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驻村帮扶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统筹省、州、县、乡四级力量,确定214个单位联系140个村开展持续定点帮扶,通过项目促动、资金支持等方式,努力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短板,各双联单位共协调争取项目171个,落实帮扶资金1.37亿元。抽调674名干部成立140个驻村帮扶工作队进行长期蹲点帮扶,认真开展“嘘寒问暖走穷亲”活动,扎实做好扶贫政策宣传、措施制定、项目实施和贫困群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使帮扶干部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实亲戚”和“贴心人”,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理顺了群众情绪,增进了干群关系。抓考核考评,推动任务落实。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县、乡(镇)两级精准扶贫工作考核验收机制,实行一票否决,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行“支部+”模式,持续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挂职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组织和引导党员干部全力投入脱贫攻坚,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