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脱贫攻坚亮点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 永靖: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来源:永靖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9-12-11 | 浏览次数:21次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 A +







永靖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切实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初冬时节,走进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黄芪加工车间,公司收购的黄芪堆成一座座“小山包”,工人们熟练地分拣黄芪,加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甘肃黄河农谷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成顺:“为把我县打造为同仁堂公司的有机黄芪药源基地,今年年初我们从内蒙赤峰调来有机黄芪种苗450吨,共计种植面积是4500亩,分别分散在西山的杨塔、王台、红泉、小岭、川城等乡镇,通过党建+合作社的管控,加上农业部门以及农牧公司在生产、种植环节中的管控,现在达到了有机黄芪的标准,今年我们共计收购黄芪2320吨,总共投资了1370万左右。” 经过初步分拣的黄芪整齐地码放在空地上。据现场负责人介绍,现在正在进行的是黄芪加工工序中前期的分拣工序,将分拣后的黄芪去头去尾,通过机械揉搓去掉其中60%的水分,再经过烘烤、清洗、修剪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后,才能达到企业收购标准。黄芪原料与成品的比例为3:1,剩余的黄芪边角料出售给药品深加工企业,使黄芪原料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负责现场分拣的工人大多是周边的群众,经过10天的培训后开始工作,按照计件制支付薪酬,熟练地工人日均收入可达150元,整个加工工期长达8个月,为周边群众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 甘肃黄河农谷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成顺:“今年的黄芪价格同去年相比的话,相对来说价格还是比较高,我们平均的收购价格是4元到7元,根据黄芪的品质和品相各个方面来综合评定,然后我们给有机种植的农户在每公斤上补助15%,这么一来的话,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种植黄芪的收益。同时也为全县的贫困群众如期实现脱贫,也为全县的脱贫摘帽提供有力的产业保障。 在城北新村的黄芪加工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吴六全正推着小车,将自己最后的一部分黄芪运到加工现场,过称登记之后,吴六全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今年收获的黄芪,吴六全全部卖给了村里的合作社,享受到了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补贴,收完自家的黄芪后,他就到村里的合作社打工,负责黄芪分拣和揉搓等加工程序,面对镜头他有些拘谨,一言不发地忙碌着。 工作结束后,吴六全回到自己城北新村的家。孩子还没有放学,家中只有他一个人。虽然有些累,但他又拿起扫帚打扫庭院,侍弄花草,一刻也不消停。种庄稼离不开辛勤付出,正是他这种踏实肯干的劲头,年复一年,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永靖县红泉镇滩子村群众吴六全:“我种黄芪差不多10年了,一开始我种得少,政府支持以后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今年恰好碰上了政府给我们提供黄芪苗子和肥料,我种了我兄弟的10亩地和我的10亩地,今年我也没出去打工在地里拔草,收获时我挖了13吨黄芪,算下来能卖6至7万,收入也很好,今年黄芪的价格好,我们家脱贫没有一点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中,永靖县更加注重到户项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政策的导向性和带动性,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目前,全县共有1.25万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8130户群众实现了脱贫。(记者:孔维伟 王安杰 褚宗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