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黄河宁,天下平。”“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价值哲学的崭新角度,对推进黄河文化研究的期待和要求。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作为黄河文化研究对象的《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绵延的思想根源和学术基础。自宋代以来,通过洛学大师程颢、程颐等重新解释的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教科书,成为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黄河文化的作用分不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黄河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建设现代文明,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就会失去自我。黄河文化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黄河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当之无愧的重要载体平台。
“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周的洛邑。《周礼》说:“乐师掌国学之政。”现在学术界公认的定义是,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部。而国学所涉及的这些内容,其主体是在洛阳形成的,它们是黄河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若无黄河文化,国学是不存在的,黄河文化则是国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包含的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是在大黄河同根共生,是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客家文化等区域文化的母体。
不研究黄河文化,这些地域学的学科体系就无法达到科学化的高度。例如客家文化,如果不从黄河文化研究出发,将不可能达到认识的高度。
黄河文化是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黄河文化创造了中华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有大量当今道德建设的“元素”。例如《老子》等经典蕴涵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易经》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思想及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正是黄河文化的精粹。二程洛学所提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整合这些精神遗产重塑国魂。
黄河文化社会价值的核心,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人。以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启蒙的先秦儒家强调拓展人的胸宇、提升人的性灵,进而使得内在世界通体圆融、器宇博大,从而俄然与天地同流。孟子首张其论,二程洛学极重其说。二程认为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言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头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二程门人杨时也认为,《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故放其心。
道德的建立,需要通过研究黄河文化,从而“汇聚英华,弘扬传统”。周敦颐提倡文以载道,说:“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之久也。”二程强调“有德者必有言”,反对以文害道。通过系统化地研究黄河文化遗产,提出现代道德人文建设的思路。从而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什么是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什么是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什么样的道德水平、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才是从周公到二程所追求的目标。
“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洛阳是和谐思想的发源地,和谐是黄河文化的主题词。我国典籍汗牛充栋,中国人的和谐思想独显特色。然而,形成和谐思想的理论体系,集和谐思想之大成者,乃是《易经》。《易经》源自河图洛书,起源于黄河洛阳段。《易经》和谐思想发轫于天文学,立竿测影,观天测地,窥视天地人和谐一体的隐秘。《易经》和谐思想是自然神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心物同一的宇宙观。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的本质是“性”,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之性“真无”,从而阴阳相遇,从无生有,创造大千世界。万物一体,天人感应,以心体悟象蕴,探索世界万物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则吉,反之则凶的科学奥妙。
这种和谐观念贯穿黄河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正如洛阳园林学家王铎所说的“天人合一”等和谐理念,已贯穿于洛阳古代都城建设、园林建设的过程。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正是黄河流域无数圣贤的理想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索和谐观念发展的历程,从而实现经世致用。
研究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区域文化学的一种重要功能,就是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黄河文化的研究也不例外。比如,位于黄河腹地的洛阳,目前所追求的目标是建设文化新洛阳。所谓建设文化新洛阳,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立市概念贯穿于各个行业中,用思维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用文化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将洛阳由文化资源大市建设成文化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曾经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从“发展”的本义可以看出,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环境,就使发展无从谈起。环境由两部分组成,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文环境建设的一个基础,黄河文化能为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思路,并且对黄河流域城乡环境建设提供决策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因为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对资源合理利用的过程。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由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和积累的遗产,是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替代的资源。黄河文化研究之目的,就是总书记号召的: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就是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