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秋高气爽。这天,记者在红泉镇董山村大全社采访拆违排危工作时看到,以前的那些废旧庄窠、闲置危房、院落、破旧大门、废弃棚圈、柴草房以及房前屋后残垣断壁等都不见了。今年以来,一场以拆违排危为抓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在红泉镇全面展开。
在大全社村民马泉英的老家记者看到,一台挖机正在拆除他的老屋。马泉英今年55岁,一家三口人。他告诉记者,他的房子10多年了,因“7·22”的强降雨导致地基也下陷,最后塌了。8月1日,全家被暂时安置到了学校居住。 村支书马忠信说,在7月22日以来的强降雨中,他们转移安置了15户群众。目前,全村已经拆除危房32处,强降雨造成的16处危房现已拆除4处。 红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和军说,从7月22日开始,全镇范围内连续遭遇强降水天气,群众住房、圈舍等受损严重。经统计,暴洪灾害共造成危房113户,有危险圈舍、柴草房等187处。 朱和军说,为消除暴洪灾害安全隐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确保群众安全,针对摸排出来的危房和圈舍,各村分村组织集中拆除。 “这次大暴雨多亏了乡镇府让我们一家算是躲过了一难。”在红泉镇红泉村下湾社,62岁的刘双娃指着已经被拆除的家院告诉记者,“我的那个房子本来就时间久了,属于危房,又在土山跟前。镇上的领导来做工作的时候,如果我再固执一下不拆,那后果不敢想。我们全家都要感谢乡镇府的领导们!” 包村干部魏显堂告诉记者,这处平地原有危房有10间,当时开展拆违排危工作的时候,刘双娃起初不怎么配合,经过他们多次动员后才拆除。现在,刘双娃他们一家暂时居住在没有安全隐患的老房里,如果没有及时的拆除这处危房,“7·22”特大暴雨灾害除了会造成房屋损失,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忙。 在黄柳村黄家草社,一台挖机正在拆除一处废旧庄窠。村支书刘令学说,目前全村已经拆除47处,近期强降雨造成的19处危房现已拆除6处。 据了解,黄柳村是红泉镇最大的村,共有9个社,而且各社居住分散,加之“7·22”特大暴雨灾害影响,道路毁损,机械上不来,开展拆违排危工作难度大。 “对拆除相对容易的由镇村干部和群众共同组织人工拆除;对拆除量较大、危险较高的建筑物,由镇上统一组织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由包村领导负责调度,分村逐社开展排危行动。”负责黄柳村拆违排危工作的镇人大主席王国昌说,“特别是对危旧房我们边做工作边拆除,从而确保了群众减少损失,保证了人畜安全。” 目前,全镇已拆除无人居住人闲置、废弃危房及院落248处,易地扶贫搬迁户原有庄窠107处,破旧大门、废弃棚圈、柴草房等278处,拆除灾后危房97处,危险圈舍、柴草房157处。 随着大量的废旧庄窠、长期无人居住的闲置危房、院落、危墙、破旧大门、废弃棚圈、柴草房、房前屋后残垣断壁等被拆除,散乱无序的村庄变得空旷了,整洁了,安全隐患被消除了,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文图:范相英)